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三年防疫實踐系列活動
日期:2022-12-20 15:41:59 / 人氣:401

三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有效協調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應對了五次全球性疫情的沖擊。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同時,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4.5%左右的增長,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來之不易的成績,應該是清醒而堅定的。步入抗疫新階段,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時間和形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加快形成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向好。
高效協調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近日,多架從深圳出發的境外包機(艙)陸續返航。企業代表以久違的線下形式組團“出海”,赴跨國展會招商。其中,僅“醫療器械展團”和“智能制造展團”達成意向訂單金額就超過6億元。
疫情是近三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直接的不確定因素。隨著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越來越多的地方采取措施激活經濟。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地紛紛組織“海外招商”,促進經濟穩步復蘇。
“防疫情、穩經濟、保發展”——三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引下,中國走出了一條準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
堅持科學防控、精準施策,我國先后出臺了九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及時出臺了二十條優化措施和“新十條”優化措施,努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創造了條件。
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尋求最佳增長路徑,加強宏觀調控力度,應對突發因素沖擊,最大程度穩定經濟社會基本發展。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挑戰,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開放、區域和社會政策等7大政策加快推進,6個方面33項政策不斷強化。階段性措施與制度安排相結合,各項政策發力,主動作為。
預計全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貧困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出口均居世界第一,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一個又一個扎實的成績,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守住底線。
“預計明年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將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將得到釋放。”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向好。”
根據情況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隨著跨省旅游不再與風險區域實施聯動管理等措施的出臺,旅游業迅速回暖。從出行數據來看,機票瞬時搜索量增長了7倍,火車票搜索量增長了5倍。截至12月8日,全國恢復營業的景區比例已超過70%。
社會是一個動態的循環系統,不可能長期關閉。從分區分級實施精準防控,到協同推進復工復產,再到“層層加碼”整改,公布“九不準”...三年來,我國不斷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在疫情防控統籌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尋求更合適的平衡,最大限度地釋放經濟社會活力,促進經濟循環運行,加快達到潛在增長率。
阻塞點,連接斷點-
“一系列政策出臺后,很多刺刀都收回來了。”12月9日,常年往返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的貨車司機馬師傅告訴記者,從江蘇回河北,進入服務區不再要求“落地檢查”。
高速公路卡車日均交通量上升至720萬輛,比低點高出100多萬輛。各大航空公司日均航班量持續回暖;12月10日,鐵路貨運量創近期新高...交通運輸行業相關運行指標持續改善,“主動脈”和“微循環”進一步暢通,將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統籌做出積極貢獻。
解決困難,消除痛點——
12月15日晚,剛從Xi安抵京的快遞員齊帥龍在京東快遞天宮院門市部開始夜間派送。隨著物流領域的復工生產和外來支援力量的進入,北京的運輸能力正在逐步恢復,貨物積壓情況得到緩解。
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行業保持鏈條平穩暢通,建立重點省市日常調度機制,實施“白名單”制度,搭建汽車等重點產業鏈協調平臺。曾經受阻的產業鏈供應鏈已經修復。
抓住重點,找準重點——
“政府今年已經發放了幾輪電子代金券,把促進消費的工作下沉到我們中小企業群體。”上海永康路一家小店的老板薛永民說。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近日印發;很多地方發放了餐飲、零售等消費券;多措并舉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積極擴大內需,釋放被疫情凍結和抑制的消費潛力,不僅有利于短期穩增長,也是積極應對國內外變化、增加發展主動性的長期之策。
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守住民生底線。
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12月18日起,國藥山西等企業在太原開展抗原檢測試劑、N95口罩等防疫物資的電商銷售活動,解決了部分市民的燃眉之急。
人民是保障疫情防控的主體,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
全民免費接種疫苗,累計接種次數超過34.5億次。新冠肺炎的治療藥物納入醫保,集中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三年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大國中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
疫情對民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越是疫情發生的時候,越要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
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國家始終把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作為必須守住的底線,“兜”住最困難的群體,“保障”住最基本的生活,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45萬人,完成全年1100萬人的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在全球通脹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國物價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民生保障必須更細致、更有溫度,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更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的急、急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按照黨中央部署,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強統籌協調,有序組織實施,順利渡過疫情期,確保平穩過渡和社會秩序穩定。
平穩過渡既需要公共衛生,也需要經濟運行。為了應對短時間內感染人數增加帶來的沖擊擾動,當務之急是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就醫和用藥,避免醫療資源大規模擠兌。
要確保藥品和重要民生商品的供應和價格穩定,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價格上漲對部分困難群眾的影響,保障疫情受災群眾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
就業是民生之本。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1158萬,創歷史新高。我們要貫徹就業優先的方針,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民生穩定,人心穩定,社會穩定。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心協力,抓實抓好各項工作,才能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凝聚更多力量,推動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