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下的商家困局:當低價狂歡燒盡生存底氣
日期:2025-07-29 12:08:14 / 人氣:72

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外賣平臺巨頭時,長三角一家小炒店的老板正對著冷清的堂食區發呆。曾經飯點排起的長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不斷彈出的 “1 元搶 12 瓶水”“3 元吃炸雞” 的補貼推送 —— 這場席卷行業的外賣大戰,正把無數像他這樣的中小商家推向生存邊緣。平臺砸出的近 800 億補貼,看似全民狂歡的盛宴,實則是一場透支行業未來的 “飲鴆止渴”,而最先被灼傷的,永遠是產業鏈最脆弱的商家群體。
補貼泡沫:被扭曲的經營邏輯
外賣大戰最致命的傷害,是徹底扭曲了餐飲行業的經營本質。美團核心本地商業 CEO 王莆中直言不諱:“現在的低價訂單大多是泡沫”,那些 “1 元購”“百億補貼” 制造的虛假繁榮,既帶不來真實交易額增長,也創造不了可持續利潤,只會讓商家陷入 “不補貼無訂單,補貼即虧損” 的惡性循環。
對中小商家而言,這場泡沫的破滅尤為殘酷。紹興黃燜雞老板的經歷極具代表性:補貼高峰期外賣訂單一度暴漲,他滿懷期待地將重心轉向補貼平臺,卻在補貼驟停后遭遇訂單 “斷崖式歸零”。若想恢復單量,必須自掏腰包跟進活動,可算完賬才發現,扣掉配送費、包裝費和平臺傭金后,毛利潤不足 25% 的生意,再疊加自補成本,幾乎是 “賣一份虧一份”。湖南木桶飯老板更戳破真相:補貼吸引的只是 “羊毛黨”,他們在不同平臺間切換,備注都一模一樣,卻從未成為真正的回頭客 —— 這種 “虛假繁榮” 就像潮水,漲時帶來幻象,退時只剩狼藉。
連鎖品牌同樣難逃裹挾。西貝參與 “超級星期六” 補貼后,單店一天涌入 1.1 萬單低價單,看似熱鬧卻利潤微薄;嘉和一品創始人直言 “倒閉的商家會越來越多”,南城香老板則無奈表示 “錢賺多了卻一點高興不起來”。當客單價被補貼戰強行拉低,商家要么壓縮食材成本,要么犧牲服務品質,最終陷入 “低價 - 低質 - 更低價格” 的死亡螺旋。某炸串店老板的坦言道破行業隱痛:“現在賣得比生肉還便宜,只能賭用戶不全是羊毛黨,可這概率能有多大?”
失衡的生態:四方關系鏈的斷裂
外賣行業本是精密的生態系統,消費者、商家、騎手、平臺四方通過動態平衡維系運轉,而補貼大戰像一把重錘,徹底砸碎了這種平衡。對商家而言,這場戰爭帶來的不是增量市場,而是存量掠奪 —— 消費者的胃容量有限,當補貼把客流引向低價平臺,未參與補貼的中小商家就成了直接犧牲品。
材料中那家家常小炒店的遭遇極具普遍性:堂食客流被外賣補貼吸走,線上因未參與活動而訂單寥寥,老板從 “忙不過來” 淪為 “閑得發慌”。這種客流轉移并非需求增長,而是需求在不同渠道、不同商家間的粗暴轉移。更致命的是,補貼培養了消費者的 “低價依賴癥”,當用戶習慣 “3 元喝奶茶”“5 元吃快餐”,正常定價的商家反而被質疑 “太貴”,陷入 “不補貼沒訂單,補貼沒利潤” 的兩難。
平臺的競爭邏輯也走向異化。新平臺復刻 “燒錢換市場” 的老路,三個月砸入近 800 億補貼,把行業拖入 “比誰虧得多” 的怪圈。美團呼吁四個月反內卷卻最終被卷入,根源在于互聯網行業的 “非輸即贏” 思維:別人做補貼你不做,就被視為 “認輸”。可這種競爭毫無技術含量,王莆中直指核心:“1 塊錢買 12 瓶水的訂單,除了讓數據好看,對交易額和利潤毫無意義,只會扭曲市場。”
騎手和消費者的長遠利益同樣受損。商家利潤被壓縮,可能間接影響騎手配送費和福利;消費者短期享受低價,長期卻可能面臨食材品質下降、選擇減少 —— 當小商家紛紛倒閉,市場最終會走向壟斷,那時低價狂歡只會變成 “別無選擇” 的被動接受。各地餐飲協會集體呼吁停止內卷,正是看到了這種 “四方俱傷” 的未來。
破局的微光: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轉向
外賣大戰的解藥,藏在 “回歸商業本質” 的樸素邏輯里。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平臺、多地餐協發聲呼吁,這場非理性競爭終于迎來降溫契機,但商家的生存困局,還需要更徹底的行業反思與模式重構。
對平臺而言,當務之急是把定價權還給商家。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呼吁道出核心:“讓商家自主定價”,平臺應從 “補貼主導者” 轉變為 “規則制定者”,通過優化傭金結構、降低非必要成本(如包裝費、流量費),為商家留出合理利潤空間。王莆中提出的 “提升 ARPU(用戶平均收入)” 才是正途 —— 通過拓展品類、優化體驗讓用戶愿意為價值付費,而非靠補貼制造虛假繁榮。
商家則需要擺脫 “低價依賴”,重建生存底氣。那些在風暴中堅守的案例提供了啟示:黃燜雞老板改做客單價更高的品類,靠品質留住老客;有小炒店轉向 “堂食 + 外賣差異化運營”,堂食做品質體驗,外賣聚焦剛需套餐。更重要的是建立 “非價格壁壘”,比如某家面館靠 “24 小時現熬骨湯” 形成記憶點,某家鹵味店通過會員體系鎖定復購,這些 “靠價值說話” 的商家,反而能在補貼退潮后存活。
行業生態的修復還需要長效機制。可借鑒英國反超加工食品運動中的 “透明化” 經驗,推動外賣食材溯源、品質分級,讓消費者明白 “一分錢一分貨”;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支持本地商家、中小品牌,避免流量過度向大品牌傾斜;甚至可建立 “外賣價格預警機制”,對低于成本的定價進行規范,防止 “負利潤競爭” 擊穿行業底線。
外賣大戰的終極啟示在于:商業競爭的終點從來不是 “誰更能虧”,而是 “誰更能創造價值”。當平臺不再靠補貼炫技,商家不再靠低價求生,消費者不再為便宜妥協,這個行業才能回歸 “讓生活更便利” 的初心。那些不想干了的商家,真正需要的不是補貼退場,而是一個 “靠品質賺錢、靠服務立足” 的公平環境 —— 畢竟,餐飲的本質是煙火氣,而非數字游戲,當每一份外賣都承載著商家的用心,而非被迫的妥協,行業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