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約數” 困局:中國電影的救贖不在情緒投機
日期:2025-09-09 14:40:48 / 人氣:135
2025 年暑期檔,中國電影以近 120 億票房、三部豆瓣 8 分以上影片的成績守住了 “基本盤”,但背后的隱憂卻觸目驚心:觀影人次同比減少近 2 億,平均上座率僅 6.9%,觀眾平均年齡從 2021 年的 27.7 歲升至 32.5 歲 —— 電影市場正在失去年輕觀眾,而行業卻仍將 “成功” 歸因于 “找到最大公約數”。這種依賴普適情緒、標簽化內容的創作模式,看似能制造爆款,實則是竭澤而漁的短視之舉,非但無法解決中國電影的深層危機,反而會將其推向更脆弱的境地。
一、“最大公約數” 的幻象:從票房狂歡到觀眾流失
“最大公約數” 被行業奉為圭臬,指代電影通過普適情感、包容價值觀跨越年齡與圈層,吸引最廣泛觀眾。但這一概念的盛行,恰恰掩蓋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核心矛盾 ——影院正在失去其作為 “日常娛樂場景” 的屬性,而并非 “沒有拍出足夠好的電影”。
(一)曾經的繁榮:基礎設施與用戶習慣的雙重紅利
2010 年后,中國電影的爆發式增長依賴兩大紅利:一是城市化推動影院下沉,三四五線城市銀幕數量十年增長超十倍,讓 “看電影” 成為觸手可及的消費;二是在線票務平臺的 9.9 元票補,將觀影決策成本降至冰點,成功培養了上一代觀眾的消費習慣。彼時的《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等影片,雖質量參差不齊,但憑借貼近生活的內容與密集的路演宣傳,精準對接了新增觀眾的需求,形成了 “影院嵌入生活” 的繁榮景象。
(二)當下的困境:年輕觀眾流失與替代品沖擊
2020-2022 年的影院停擺,成為市場轉折的關鍵 ——00 后群體形成獨立消費習慣的黃金期,“去影院” 被物理性從生活中剝離。這代人成長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習慣了短視頻的互動性、游戲的沉浸感、短劇的即時性,而影院 “正襟危坐、單向接收” 的 “課堂式” 體驗與之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電影的核心功能已被全面替代:短視頻提供即時娛樂,家用投影與 3A 游戲挑戰 “視覺奇觀”,短劇填補情感需求,影院的不可替代性持續減弱。
(三)“最大公約數” 的假象:守住基本盤而非開拓新市場
今年暑期檔的 “成功”,本質上是 “用更優質的內容留住了存量觀眾”,而非吸引了增量。《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高口碑,僅能打動 32.5 歲以上的 “老觀眾”,卻無法吸引習慣線上娛樂的年輕人。行業將其歸因于 “找到最大公約數”,實則是混淆了 “存量維護” 與 “增量開拓” 的邏輯 —— 當觀眾平均年齡持續攀升,市場萎縮只是時間問題。
二、“最大公約數” 的弊端:情緒投機與生態失衡
為應對觀眾流失,行業將 “最大公約數” 異化為 “情緒標簽化” 創作:通過捕捉社會焦慮、提煉網絡熱詞,將電影打造成 “社交貨幣”,試圖以話題度撬動票房。這種模式短期內能制造爆款,卻埋下了三大隱患,加劇了行業的脆弱性。
(一)創作投機化:從 “表達” 到 “迎合” 的倒退
“最大公約數” 模式的核心是 “精準捕捉情緒”,而非 “真摯表達”。2023 年《消失的她》將 “戀愛腦”“PUA” 等熱詞與極端劇情結合,提煉出 “提防枕邊人” 的情緒標簽,成功引發全民討論;《長安的荔枝》《年會不能停》則緊扣 “職場困境”,以 “牛馬電影” 的定位收割中年觀眾的共鳴。但這種創作本質上是投機:一旦對情緒的判斷出現偏差,便會引發反噬 ——《逆行人生》試圖聚焦中年失業與外賣騎手,卻因脫離現實的呈現方式遭遇口碑票房雙撲,證明 “情緒迎合” 的風險極高。
(二)觀眾情感脫敏: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
高濃度情緒輸出的泛濫,正在加速觀眾的 “情感疲勞”。就像嗜辣者需要不斷加辣才能獲得刺激,當市場充斥著 “狠狠共情”“極端沖突” 的影片時,觀眾對情感沖擊的閾值會持續升高,最終陷入 “麻木”。近年來,“情緒電影” 的票房爆發力逐漸減弱,正是脫敏效應的體現 —— 行業誤以為 “情緒不夠強烈”,實則是 “過度消耗導致信任流失”。
(三)生態失衡:頭部壟斷與中等成本影片消亡
“最大公約數” 模式倒逼資源向頭部集中:資本、人才、排片都涌向試圖 “通吃所有觀眾” 的超級大片,而中等成本影片、類型片、藝術片則被邊緣化。影院如同 “只賣榴蓮千層的超市”,忽略了觀眾的多元需求 —— 喜歡動作片的觀眾找不到優質作品,關注小眾題材的觀眾無處消費,最終導致市場結構單一化。更嚴重的是,頭部項目 “不能輸” 的壓力,迫使創作者選擇最保守的 “安全牌”,避免創新嘗試,進一步扼殺了行業的造血能力。
三、中國電影的真正危機:失去不可替代性與價值錨點
“最大公約數” 模式無法解決的深層問題,是電影失去了其獨特的價值錨點 ——當電影在 “娛樂性”“情感性”“奇觀性” 上均無不可替代性時,觀眾流失便成為必然。行業的核心矛盾并非 “沒有找到普適情感”,而是 “沒有重建影院的獨特吸引力”。
(一)成本與回報的失衡:觀影性價比持續降低
票補時代結束后,四五十元的票價成為常態,觀眾還需投入 2-3 小時不可分割的時間;而產出端卻充滿不確定性 —— 大量公式化、空洞化的影片消耗著觀眾信任。當 “付出確定成本,博取不確定回報” 成為常態,理性消費者自然會轉向短視頻、游戲等 “低成本、高確定” 的娛樂方式。
(二)本體價值的迷失:從 “光影藝術” 到 “話題工具” 的墮落
“最大公約數” 模式將電影的 “話題價值” 置于 “本體價值” 之上:故事邏輯讓位于情緒沖突,人物塑造讓位于金句傳播,鏡頭語言讓位于名場面制造。《封神 2》被吐槽 “特效不如《黑神話?悟空》”,本質上是電影放棄了對 “電影化表達” 的探索,轉而在 “視覺奇觀” 上與游戲硬拼,最終失去了自身的藝術屬性。
(三)對 “差異化” 的忽視:誤讀對手的成功邏輯
行業誤以為短視頻、短劇的成功是 “滿足了最大公約數”,實則恰恰相反 —— 這些領域的爆發在于 “精準滿足細分需求”:短劇的 “老年人爽文”、游戲的 “硬核玩家向”、短視頻的 “垂類興趣”,均是抓住了電影未覆蓋的小眾市場。中國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追求 “通吃所有人”,最終在 “差異化競爭” 中徹底掉隊。
四、破局方向:放棄 “最大公約數”,重建獨特價值與多元生態
中國電影的救贖,不在于更精準地捕捉 “最大公約數”,而在于放棄情緒投機,回歸電影本質,重建影院的不可替代性與行業的多元生態。
(一)聚焦 “垂直深耕”,打造不可替代的影院體驗
電影的核心優勢在于 “沉浸式敘事” 與 “集體觀影儀式感”,而非 “情緒共鳴”。《捕風捉影》的成功證明,扎扎實實拍好一部老派動作片,通過鏡頭語言、節奏把控營造沉浸感,同樣能獲得市場認可;《南京照相館》對歷史題材的微觀敘事創新,展現了電影在 “深度表達” 上的獨特價值。未來的創作應聚焦 “垂直領域”:或深耕類型片的藝術表達,或探索紀錄片的影院化,或開發適合集體觀看的互動電影,讓 “去影院” 成為 “無法線上替代” 的體驗。
(二)扶持中等成本影片,構建 “多元超市” 式生態
健康的電影市場應像超市一樣,既有 “榴蓮千層” 式的爆款大片,也有 “牛肉干”“蔬菜” 式的中等成本影片、藝術片、類型片。行業需建立對中等成本項目的扶持機制:通過專項基金、排片傾斜、分線發行等方式,為小眾題材提供生存空間。例如,針對年輕觀眾開發青春類型片,針對家庭觀眾制作輕喜劇,針對文藝愛好者引入藝術電影,以 “多元供給” 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而非寄希望于 “一部電影打動所有人”。
(三)鏈接年輕觀眾,重建 “影院與生活的關聯”
要吸引 00 后等年輕群體,需打破 “影院 = 看電影” 的單一認知,將其打造為 “社交與文化空間”:例如,舉辦電影主題展映、導演見面會、影迷沙龍等活動,將影院與年輕人的 “社交需求” 綁定;開發 “電影 + 游戲”“電影 + 劇本殺” 的跨界體驗,結合其興趣點設計消費場景;推出 “學生專場”“深夜場” 等差異化排片,降低年輕觀眾的觀影門檻。
(四)回歸創作本質,剝離 “話題依賴”
電影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 “好故事、好人物、好表達”,而非 “好話題”。創作者應摒棄 “情緒標簽化” 思維,從 “迎合市場” 轉向 “表達自我”—— 就像《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不僅在于 “職場共鳴”,更在于對小人物的細膩刻畫與真誠關懷。只有當電影重新成為 “表達人性、探索世界” 的藝術載體,才能真正重建觀眾的信任。
五、總結
“最大公約數” 救不了中國電影,因為它解決的是 “如何用話題留住存量觀眾”,而非 “如何重建影院的不可替代性”。中國電影的危機,本質上是 “價值錨點的迷失”—— 當它放棄了藝術表達、多元生態與獨特體驗,轉而在 “情緒投機”“話題制造” 的賽道上與短視頻、短劇競爭時,便注定陷入被動。行業的真正救贖,在于放棄 “通吃所有人” 的幻想,回歸 “垂直深耕、多元共生” 的邏輯,讓電影重新成為 “無法被替代的光影藝術”,而非 “社交平臺的話題素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年輕觀眾回流,讓影院重新嵌入新一代人的生活,實現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