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的類型性和文學性真的是二元對立嗎?
日期:2022-11-18 21:43:53 / 人氣:405

四味毒叔的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李文強,一名編劇,一家影視公司的負責人。今天很高興通過四味毒叔這個平臺,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當前一些內容和故事創作的思考和看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體裁和文學有著明顯的對立關系,兩者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用最簡單最膚淺的話來說,大家都可以覺得類型片故事很美,很吸引人,不可抗拒,情節緊湊,但是看完之后會覺得好像缺少了一些更深層次的刺激,更清晰的體驗,更深刻的思考,似乎給不了你多少營養。
相反,文學性很強的故事,讀起來可能就沒那么精彩好看了,或者用我們的一種語言來說,它的門檻有點高,讓你有點害怕。但是看完了,讀完了,欣賞完了,往往會覺得受益匪淺,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一些力量,一些共鳴,甚至被一些晦澀難懂的表達所阻隔。目前兩者正在逐漸融合,這在近幾年的影視行業可能會越來越明顯。可能在小說和文學里已經很多年了,在影視里也越來越明顯,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談談我個人在這個主題下的思考和判斷。
首先,類型化故事的主角是明確的,觀眾和讀者要替代誰,誰來觸發,誰來替代,誰來建構,都是非常明確的。而且主角一上來就目的性很強。比如偵探小說,出現命案,偵探要去破案,或者一些犯罪小說,一個人犯罪,殺了人,怎么可能潛逃?很強的代入感,完全符合我們現在說的所謂三幕劇結構。如何在開頭提一個問題,中間經歷一次虛假的勝利,三分之二遭遇一次巨大的挫折和失敗?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學會如何解決,最后回應最初的問題。現在我們談談類型片,節奏表和三種戲劇類型。基本上打出來的故事都在這里了。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題材上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比如一些奇幻元素很強的作品,比如《聊齋志異》《子夜彌撒》,現在都很受歡迎。它的反應是完全為讀者或電影觀眾服務,讓你舒服,讓你快樂,讓你快速代入這個故事,調動你的多巴胺,產生一種非常愉快的感覺。典型化技術越來越完善,講一個標準扎實的故事正在成為各平臺越來越強烈的要求。
文學呢?其實文學還得東拉西扯,沒那么強的水準可談。事實上,文學一直與哲學有著強烈的互動。從尼采說上帝死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寫到上帝死了。現在你可以做任何事。本質上是一種特別強烈的意向表達。這些我們過去所崇拜和信仰的東西正在不斷瓦解。比如我們相信人是上帝造的,我們相信人有血。為什么皇帝比我高貴,因為他的血統高貴?現在,我們抽血化驗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知時代。但是無知時代帶來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一個是質疑,一個是迷茫。上帝死了,我們什么都能做,那我們能做什么呢?今天我們會看到現在各大和很多文獻都在回答這個問題。我該如何成為我,我該如何選擇?現在講所謂的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就是以人的感情為核心來討論一個故事,解構原來龐大的宏大敘事和英雄敘事,把這些英雄和龐大的事件還原給成年人。
舉個例子,最簡單的來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尤其是戰爭電影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它的主角的官方地位越來越低。最早我們說的是將軍,領袖,元首,然后是《拯救大兵瑞恩》。你會看到他說的是一個下級軍官,而“美國隊長”說的是一個連長和一個上尉。越來越多的人用人的視角來講述宏大敘事。我們不說珍珠港上層是怎么決策的,諾曼底登陸戰略是怎么打的,而是說一個小團隊。在如此巨大的歷史事件下,他們有著怎樣的感情?也就是說,我們稱之為。當然這種說法很粗糙,但是在人們的感受中,你會發現這些人是有選擇的。他不再說當有命令和責任時就沒有選擇。他是最后一個選擇成為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他不是生來就是這個人,而是他選擇了成為這個人。我們說存在先于本質。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