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這種特質,請一定好好珍惜它
日期:2025-08-29 17:34:31 / 人氣:35
"下面這兩種類型,哪一種更符合你?
第一種:興趣比較窄,對一件事情能夠投入長期的精力去專注鉆研,把它做好,但對其他領域比較漠不關心。
第二種:有比較廣泛的興趣,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熱情,但在一件事情上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很容易淺嘗輒止。
傳統的觀點往往會認為前者更好,擅長前者的人也更優秀、更杰出。而后者往往會被冠以“做事不專注”“不自律”“三分鐘熱度”的帽子,認為這是一種需要改掉的毛病。
這種觀點有道理,但其實并不盡然。
我們不妨把前者稱為“縱向策略”,把后者稱為“橫向策略”。
那么,最理想的情況是什么?
在我看來,就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使用合適的策略——也就是我之前反復講過的“T型人才”:一方面在兩三個鉆研的領域上有一定的積累;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足夠的熱情和精力,對其他領域都有較為廣泛的涉獵,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
這可能是應對未來最好的一種類型。
為什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未來的時代越來越需要復合型的技能。
傳統的社會需要的是“一技之長”,要求你成為一個更龐大的系統里的一環,滿足系統的需求。但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產業的升級和新業態的出現,我們越來越需要復合型的技能了。
除了技術之外,你最好懂一點溝通,懂一點管理,懂一點業務,懂一點營銷,懂一點心理……
尤其是越來越多小型個人工作室的出現,加速了這一趨勢。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個體,需要讓自己具備一家小型公司的能力。那么,廣泛涉獵多個領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2)AI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放大器。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過:如何理解AI的定位?我認為它是一個放大器。它會放大你在各方面積累的技能、能力和知識,幫你獲取更大的價值。
一些簡單的例子是:你擅長搜集和處理信息,就更容易在AI的幫助下提高吸收效率;你對許多內容都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分辨AI為你提供的回答;你懂一些技術,才能更好地利用AI減輕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同樣,你在多個方面都有更多的涉獵和理解,就更容易在AI的幫助下,實現跨界和整合。
(3)知識是有網絡效應的。
得益于我們這個時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渠道,每個領域的門檻都極大地降低了。你可能很難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只需要花上一點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對這個領域有一個粗淺,但是又“夠用”的了解。
你積累的知識越多,它們之間能夠彼此碰撞、彼此聯系,產生新的組合和火花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10個領域上有一定了解,他們彼此能夠碰撞和結合出來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只有兩三個領域的情形下,要豐富得多。
那么,如果我們以T型人才為目標的話,比起縱向策略者,橫向策略者會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縱向策略者比較不容易采取橫向策略,但橫向策略者是有潛力同時發展這兩種策略的。
為什么呢?這跟他們的性格特質有關。
縱向策略者往往有較高的盡責性和較低的開放性,這使得他們做事更認真、更一板一眼。也就是說,他們會對感興趣的精力傾注很多精力,這使得他們不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為那就意味著要花很多精力投注進去。
但相反,橫向策略者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此他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起點,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些思維和心態的改變,以及一些行為技巧,來促進他們把這種興趣維系下去。
換句話說:前者在前期可能會占優,但如果給予足夠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引導,后者的上限可能是會更高的。
但是,我們的環境往往傾向于肯定和褒獎前者,而比較少給予后者認同和鼓勵。這使得許多橫向策略者,要么得不到正反饋而被打壓和阻礙,要么因為自己的精力分散和缺乏引導而最終難以成功。
就像我們的環境總是鼓勵外向、不鼓勵內向一樣,這使得很多內向者難以取得世俗意義上的認可和成功,不得不為了適應環境而去改變自己。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橫向策略者,我想說的是:請給自己更多的鼓勵和信心,你的上限其實可以是很高的。
除了這一點,橫向策略者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更容易擁有充沛的熱情和好奇心。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它意味著你的思維會更靈活,不容易受到已有知識的束縛,會對新事物更加敞開懷抱,更容易將新事物內化到自己已有的思維框架里面,從而保持時刻“跟進”這個世界的變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大腦變得衰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機能的衰退,而是心態的變化。
這里的心態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拒絕接收新鮮事物。
正如我經常所引用的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名言:“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br /> 許多人的知識可能很豐富,在各自的領域里也可能很專業,但是一旦他們開始固步自封,拒絕接收新事物,能力往往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他們對于新興事物往往充滿警惕,對不符合自己認知框架的信息和觀點也更排斥、更抗拒,甚至,為了避開新鮮事物對他們知識體系的沖擊,他們會下意識地開始拒絕“學習”。
這在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的時代或許還好,但面對一個高度變化和不確定的時代,一旦遭遇到范式變化和技術突破,就容易被拉開差距。
如果你還保有著旺盛的熱情和好奇心,請一定好好珍惜這種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縱向策略者,我的建議是:想辦法去發展橫向策略,拓寬自己生命的邊界,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保持永遠流動的生命力。
不妨試一試我之前分享過的“15%法則”:拿出大概15%的業余時間,用來嘗試一些新領域,涉獵一些新知識,培養一些新愛好。
不需要學得很深很透,也不需要成為專家,我們要做的,是盡量去拓展跟這個世界互相聯系的觸點,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具靈活性和柔韌性。
就像游戲一樣,只盯著主線任務是很枯燥無聊的,想辦法去拓展和挖掘“支線任務”,才能讓整個游戲過程更有趣。
進一步看,拓展和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其實也有助于減輕風險和壓力。
如果你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沒有別的東西,那你自然會對工作有極高的期望。萬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為你沒有別的退路了。
但反過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興趣愛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長,有獲得過肯定的作品,有一幫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那么,這些東西,就能夠承載你的價值和存在感,支撐起你的安全感。
同樣,當你遭受壓力、焦慮和煩惱時,如果你有一處能夠供自己休憩、獲取能量的“心靈花園”,你就沒有那么容易被困難擊倒。
當你身處這片“心靈花園”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是我自己的領地,我有喜歡的事情,有能夠關心的事物,我能夠做到我想做的。
這種熱愛產生的動力,能夠壓過我們害怕的東西,讓我們永遠保持清醒、冷靜和勇氣。
同樣,如果你是一個橫向策略者,那么我的建議就是: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心態和技巧,幫助自己把興趣落地,讓你的“三分鐘熱度”真切成為幫助自己拓展可能性的網絡。
可以參考下面這些方式:
(1)以成果為導向,為自己設計成就。
以編程為例。學過編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能學好?一定不是找一本教材然后硬著頭皮去學,而是先找到一個明確的需求,需要做出一個成品。然后圍繞著這個成品去學習,把它最終做出來,那么你的技能一定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這個需求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工作上一個不夠滿足的地方,可以是搭建自己的自動化工作流,甚至可以是做一個小游戲……都可以。你必須找到一個非常吸引你的點,依據這個點去挖掘,才能有效地持續下去。
同樣,你要學音樂、學演奏、學手工……最好都不要憑著一口氣去學,而是從某個具體的需求出發——甚至這個需求可以是“送對象一個禮物”“在別人面前顯擺”,都行。
這相當于為自己設計一個成就,再去滿足這個成就。這樣,才能為你構建持續不斷的驅動力。
(2)關注自己切切實實的進步,為自己慶祝。
許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不夠好。盡管我又做到了XX,但我離理想中的目標還非常遙遠,所以我做得還不夠好,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還差得遠呢……
不要這樣。這會一直給你帶來壓力,讓你始終有一種“羞恥感”。你會覺得你是不配被贊揚、被肯定的,難以真正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欣賞自己,從而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這樣下來,自然就很容易讓任何事情都無疾而終了。
請告訴自己:你已經足夠好了。你做成的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你人生中值得大揮一筆的一大步。它意味著,你又變得更優秀了一點,厲害了一點。請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慶祝,給自己一個贊賞,為自己感到高興。
建立良好的反饋鏈路,才能讓我們在行動的道路上永遠保持動力。
(3)培養輸出的習慣,構建良性正循環。
我非常推崇一種學習方式,那就是通過輸出來學習。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個興趣旺盛的人,就非常適合當知識的傳播者。
你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跟進你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寫攻略,可以做測評,可以做新手教程,可以做內容解析和導讀;可以寫圖文,可以剪視頻,可以做播客;可以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也可以做一檔屬于自己的自媒體……
你也可以在工作中,試著把你從外部獲取到的新信息、新工具、新方法、新流程……引入到團隊內部,去做一些創新優化和整合,讓工作變得更高效和簡潔。
這些,都可以反向激勵和推動你進一步去學習、去耕耘,為你提供充足的、不竭的動力。
(4)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獲取歸屬和認同。
一個人去做很多事情是容易孤獨的,可能會難以為繼。所以,不妨試著去參與一些社群組織,找到你的同好,認識更多跟你同頻的人。
你可以跟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鼓勵……甚至,也許能夠在里面交到知心的朋友。畢竟,能夠擁有共同的興趣,本來就是友誼的支柱之一。
多去連接不同的人,不要讓自己成為孤島。
"
第一種:興趣比較窄,對一件事情能夠投入長期的精力去專注鉆研,把它做好,但對其他領域比較漠不關心。
第二種:有比較廣泛的興趣,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熱情,但在一件事情上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很容易淺嘗輒止。
傳統的觀點往往會認為前者更好,擅長前者的人也更優秀、更杰出。而后者往往會被冠以“做事不專注”“不自律”“三分鐘熱度”的帽子,認為這是一種需要改掉的毛病。
這種觀點有道理,但其實并不盡然。

我們不妨把前者稱為“縱向策略”,把后者稱為“橫向策略”。
那么,最理想的情況是什么?
在我看來,就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使用合適的策略——也就是我之前反復講過的“T型人才”:一方面在兩三個鉆研的領域上有一定的積累;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足夠的熱情和精力,對其他領域都有較為廣泛的涉獵,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
這可能是應對未來最好的一種類型。
為什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未來的時代越來越需要復合型的技能。
傳統的社會需要的是“一技之長”,要求你成為一個更龐大的系統里的一環,滿足系統的需求。但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產業的升級和新業態的出現,我們越來越需要復合型的技能了。
除了技術之外,你最好懂一點溝通,懂一點管理,懂一點業務,懂一點營銷,懂一點心理……
尤其是越來越多小型個人工作室的出現,加速了這一趨勢。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個體,需要讓自己具備一家小型公司的能力。那么,廣泛涉獵多個領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2)AI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放大器。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過:如何理解AI的定位?我認為它是一個放大器。它會放大你在各方面積累的技能、能力和知識,幫你獲取更大的價值。
一些簡單的例子是:你擅長搜集和處理信息,就更容易在AI的幫助下提高吸收效率;你對許多內容都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分辨AI為你提供的回答;你懂一些技術,才能更好地利用AI減輕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同樣,你在多個方面都有更多的涉獵和理解,就更容易在AI的幫助下,實現跨界和整合。
(3)知識是有網絡效應的。
得益于我們這個時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渠道,每個領域的門檻都極大地降低了。你可能很難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只需要花上一點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對這個領域有一個粗淺,但是又“夠用”的了解。
你積累的知識越多,它們之間能夠彼此碰撞、彼此聯系,產生新的組合和火花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10個領域上有一定了解,他們彼此能夠碰撞和結合出來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只有兩三個領域的情形下,要豐富得多。
那么,如果我們以T型人才為目標的話,比起縱向策略者,橫向策略者會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縱向策略者比較不容易采取橫向策略,但橫向策略者是有潛力同時發展這兩種策略的。
為什么呢?這跟他們的性格特質有關。
縱向策略者往往有較高的盡責性和較低的開放性,這使得他們做事更認真、更一板一眼。也就是說,他們會對感興趣的精力傾注很多精力,這使得他們不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為那就意味著要花很多精力投注進去。
但相反,橫向策略者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此他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起點,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些思維和心態的改變,以及一些行為技巧,來促進他們把這種興趣維系下去。
換句話說:前者在前期可能會占優,但如果給予足夠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引導,后者的上限可能是會更高的。
但是,我們的環境往往傾向于肯定和褒獎前者,而比較少給予后者認同和鼓勵。這使得許多橫向策略者,要么得不到正反饋而被打壓和阻礙,要么因為自己的精力分散和缺乏引導而最終難以成功。
就像我們的環境總是鼓勵外向、不鼓勵內向一樣,這使得很多內向者難以取得世俗意義上的認可和成功,不得不為了適應環境而去改變自己。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橫向策略者,我想說的是:請給自己更多的鼓勵和信心,你的上限其實可以是很高的。
除了這一點,橫向策略者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更容易擁有充沛的熱情和好奇心。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它意味著你的思維會更靈活,不容易受到已有知識的束縛,會對新事物更加敞開懷抱,更容易將新事物內化到自己已有的思維框架里面,從而保持時刻“跟進”這個世界的變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大腦變得衰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機能的衰退,而是心態的變化。
這里的心態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拒絕接收新鮮事物。
正如我經常所引用的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名言:“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br /> 許多人的知識可能很豐富,在各自的領域里也可能很專業,但是一旦他們開始固步自封,拒絕接收新事物,能力往往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他們對于新興事物往往充滿警惕,對不符合自己認知框架的信息和觀點也更排斥、更抗拒,甚至,為了避開新鮮事物對他們知識體系的沖擊,他們會下意識地開始拒絕“學習”。
這在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的時代或許還好,但面對一個高度變化和不確定的時代,一旦遭遇到范式變化和技術突破,就容易被拉開差距。
如果你還保有著旺盛的熱情和好奇心,請一定好好珍惜這種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縱向策略者,我的建議是:想辦法去發展橫向策略,拓寬自己生命的邊界,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保持永遠流動的生命力。
不妨試一試我之前分享過的“15%法則”:拿出大概15%的業余時間,用來嘗試一些新領域,涉獵一些新知識,培養一些新愛好。
不需要學得很深很透,也不需要成為專家,我們要做的,是盡量去拓展跟這個世界互相聯系的觸點,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具靈活性和柔韌性。
就像游戲一樣,只盯著主線任務是很枯燥無聊的,想辦法去拓展和挖掘“支線任務”,才能讓整個游戲過程更有趣。
進一步看,拓展和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其實也有助于減輕風險和壓力。
如果你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沒有別的東西,那你自然會對工作有極高的期望。萬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為你沒有別的退路了。
但反過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興趣愛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長,有獲得過肯定的作品,有一幫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那么,這些東西,就能夠承載你的價值和存在感,支撐起你的安全感。
同樣,當你遭受壓力、焦慮和煩惱時,如果你有一處能夠供自己休憩、獲取能量的“心靈花園”,你就沒有那么容易被困難擊倒。
當你身處這片“心靈花園”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是我自己的領地,我有喜歡的事情,有能夠關心的事物,我能夠做到我想做的。
這種熱愛產生的動力,能夠壓過我們害怕的東西,讓我們永遠保持清醒、冷靜和勇氣。
同樣,如果你是一個橫向策略者,那么我的建議就是: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心態和技巧,幫助自己把興趣落地,讓你的“三分鐘熱度”真切成為幫助自己拓展可能性的網絡。
可以參考下面這些方式:
(1)以成果為導向,為自己設計成就。
以編程為例。學過編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能學好?一定不是找一本教材然后硬著頭皮去學,而是先找到一個明確的需求,需要做出一個成品。然后圍繞著這個成品去學習,把它最終做出來,那么你的技能一定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這個需求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工作上一個不夠滿足的地方,可以是搭建自己的自動化工作流,甚至可以是做一個小游戲……都可以。你必須找到一個非常吸引你的點,依據這個點去挖掘,才能有效地持續下去。
同樣,你要學音樂、學演奏、學手工……最好都不要憑著一口氣去學,而是從某個具體的需求出發——甚至這個需求可以是“送對象一個禮物”“在別人面前顯擺”,都行。
這相當于為自己設計一個成就,再去滿足這個成就。這樣,才能為你構建持續不斷的驅動力。
(2)關注自己切切實實的進步,為自己慶祝。
許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不夠好。盡管我又做到了XX,但我離理想中的目標還非常遙遠,所以我做得還不夠好,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還差得遠呢……
不要這樣。這會一直給你帶來壓力,讓你始終有一種“羞恥感”。你會覺得你是不配被贊揚、被肯定的,難以真正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欣賞自己,從而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這樣下來,自然就很容易讓任何事情都無疾而終了。
請告訴自己:你已經足夠好了。你做成的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你人生中值得大揮一筆的一大步。它意味著,你又變得更優秀了一點,厲害了一點。請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慶祝,給自己一個贊賞,為自己感到高興。
建立良好的反饋鏈路,才能讓我們在行動的道路上永遠保持動力。
(3)培養輸出的習慣,構建良性正循環。
我非常推崇一種學習方式,那就是通過輸出來學習。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個興趣旺盛的人,就非常適合當知識的傳播者。
你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跟進你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寫攻略,可以做測評,可以做新手教程,可以做內容解析和導讀;可以寫圖文,可以剪視頻,可以做播客;可以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也可以做一檔屬于自己的自媒體……
你也可以在工作中,試著把你從外部獲取到的新信息、新工具、新方法、新流程……引入到團隊內部,去做一些創新優化和整合,讓工作變得更高效和簡潔。
這些,都可以反向激勵和推動你進一步去學習、去耕耘,為你提供充足的、不竭的動力。
(4)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獲取歸屬和認同。
一個人去做很多事情是容易孤獨的,可能會難以為繼。所以,不妨試著去參與一些社群組織,找到你的同好,認識更多跟你同頻的人。
你可以跟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鼓勵……甚至,也許能夠在里面交到知心的朋友。畢竟,能夠擁有共同的興趣,本來就是友誼的支柱之一。
多去連接不同的人,不要讓自己成為孤島。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