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上丟的最多的是什么
日期:2025-10-04 14:41:13 / 人氣:18
"自1993年第一條線路開通以來,上海地鐵朋友圈在30年間不斷擴展。
與此同時,每天,都會有“意外訪客”——失物突然來地鐵站報道。
地鐵的失物處成為了上海的一個微縮圖景,將這30余年來的時代變化折疊在車站一隅。
一
在上海地鐵官網上,可以看到遺失物品的記錄公告。
其中,一些物品展現出數量上的“斷層”,占據榜單Top 5:
以8月10日的數據為例,前五名依次為雨傘762件、耳機362件、帽子/圍巾/手套312件、紙袋/布袋296件、交通卡/紀念卡275件。
雨傘最容易丟
同時五巨頭又靜中有變。雨傘的數量從前個月末的556件飆升至762件,平均一天就要新增15把雨傘離家出走。
上海剛過去的夏天,大家應該都還有延時體感吧。
根據上海市氣象局的官方統計數據,今年夏天的高溫天數和持續時間都刷新了歷史紀錄。從6月到8月底,上海共出現高溫日(≥35℃)45天,其中8月就高達27天,成為上海史上最“炙熱”的一個月份。
失物排行榜第一名的雨傘和第三名的帽子,都是這一季節限定。相信失主搭乘扶梯到達地面的時候,一定會對自己翻上幾個白眼(不要問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耳機屬于后起之秀。在無線藍牙耳機出現以后,它在地鐵失物處的出現頻率扶搖直上,成功躍升為今電子數碼類目中最多丟失的物品。
世紀大道站撿到的一筐耳機
耳機的丟法也是最花的——掉一只,掉一對,連盒掉,光掉盒。在世紀大道地鐵站采訪的時候,得知他們的最新戰績是一天撿到三個掉進軌道內的耳機,并讓其中一個得以回家團聚。
那些沒能找到的也有故事,有的失主選擇轉身加入了“相親會”,為余下的左/右耳機尋找新的緣分。
左:豆瓣的Airpods相親小組,右:人民廣場相親耳機的帖子
二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地鐵里的易丟物品Top選手其實一直在發生變化。
2014年,上海地鐵二運公司對遺失物品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錢包、行李箱及公文包、手機是乘客遺失最多的前三名。
可翻閱現在的遺失物品公告,會發現曾經的第一名錢包,如今只能勉強排到中下游。
8月10日上海地鐵官網,錢包遺失15件
身上帶錢包的人少了,錢包里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人民廣場站站長回憶,“以前皮夾子打開來有一千兩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現在五塊十塊都不大有,就一塊兩塊的,然后里面是各種銀行卡、會員卡。”
2004年,在人民廣場站地鐵隧道里撿到較多的是地鐵車票。常常有乘客在等車的時候,把玩手中的車票,一不小心就“飛彈”進了隧道。
而現在,大多掃碼進站,地鐵車票的丟失率已不值一提了。
變化的不只是易丟物品本身,怎么丟的也是一個重要側面。
過去行李箱往往遺失在安檢處,馬大哈們一心急,就把部分行李落下了。
2009年《新聞晚報》報道
但這幾年,出現了一批“主動遺棄”行李箱的人。他們的人群畫像鮮明——年輕、清澈、易信任他人。他們會把行李箱“托付”給地鐵站的空地,出去白相(玩)一圈回來拿。
這其間雖有著對上海地鐵治安的信任,但卻是給站臺增加了工作量。因為對于車站來說,箱子與箱主一旦分離,箱子就變成了無主箱包。“車站因為是公共區,所以我們這邊會聯合民警先確認這個箱包沒有可疑物品或危險品,經過一道安檢,再當做遺失物品來處理。”世紀大道站工作人員解釋說。
同樣是丟手機,情況也大有不同。
在那個手機信號不佳、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手機更多時候是靜靜待在衣裳袋里,乘客落座后,它不小心從口袋滑出遺落在座位上。
現在手機掉落的主要方位轉移到了軌道縫隙,上下車擁擠而脫手成了最常上演的手機丟失方式。
小紅書搜索“手機掉上海地鐵”,有很多是掉在縫隙中
人民廣場站站長還感受到另一波在失物處快速崛起的神秘力量——二次元。“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因為人民廣場附近有很多二次元的商店,二次元卡片,各種徽章,掉的挺多的。”
剛買的就丟了
類似的風潮也吹到了世紀大道站,“昨天有個乘客跑到這邊來報失,說掉了個labub的u炸蝦包。他說里面的耳機可以不要,但是這個包我一定要把它找到的”。
三
地鐵里容易丟什么是一方面,但如果要問失物招領處有什么,則又打開了一扇新世界大門。
從市場價值看,區間跨度能達到幾元到幾百萬不等;從體積大小看,有直徑不到10mm的小珠子,也有顯眼到讓人疑惑的小沙發、嬰兒車。世紀大道的站長頗有感觸,“我們這邊除了床沒有撿到,其他都撿到過。”
百萬紫砂壺丟失
盡管東西五花八門,但歸納一下,多多少少可以發現幾個總體特點:
失物因季節和特定節慶活動而變化。夏天的墨鏡遮陽帽、冬天的圍巾手套是基本盤,春天和秋天氣溫適宜、衣著輕便,但耐不住有春困和秋乏的存在,會隨機解鎖出諸如大閘蟹這樣的時鮮貨。
2011年《新聞晚報》報道
節假日和特殊活動日的花樣經要更透一些,也更急煞人。“上次過年的時候我們撿到一只包,里面有好幾個紅包,裝好了一千兩千元。”
除了過年紅包外,人民廣場站站長還記得第一屆進博會的首日,在站點遺失的雙肩包里發現有參會證。“他沒有這張證進不去的,補辦的話要好長時間,很不方便。后來我們通過警察找到了失主,他很開心,說如果辦不了只能回去了。”
開學日和畢業季前后也是重災時間點,13號線上遺落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一路從浦東來到了嘉定,存有畢業論文的電腦、U盤和硬盤手牽手落在車廂。而就在今年的寒假,還有小囡剛剛完成的寒假作業落在地鐵上,心痛指數直接拉滿。
話匣子2025年報道
掉東西也有早高峰。一天當中,早晨是最匆忙的時候。打工人和學生掙扎著起床,急吼吼趕上地鐵,一通極限操作的過程中,就容易掉下東西。走訪當天早上,世紀大道站已經撿到身份證、帽子、墨鏡等諸多物件了。
不同站點的失物各有氣質。我們選擇了人民廣場站和世紀大道站這兩個地鐵大站作為采訪樣本。人民廣場站周邊的旅游景點較多,出口就是二次元店,因此收到的失物以箱包和二次元“谷子”為多。
世紀大道站可以四線換乘,附近也主要為辦公樓,是打工人的專屬樞紐站。這里失物的班味很重:有傘、遮陽帽、耳機的“上班三件套”,有堪稱上班族身份權威認證的飯盒,還有調劑心情的迪士尼玩偶。
也有一些壕氣的地鐵站。世紀大道站站長原來在靜安寺站工作過,“撿到過一個鉆戒,70萬元。當時站務員和民警拿著這個戒指,一起去了久光的專賣店,然后找到這個乘客。”此外還有過法拉利車鑰匙、LV包包……
而2011年,記者選在4、7號線東安路站作為調查點的時候,發現除了交通卡、購物袋等常規物品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物品。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離腫瘤、中山、龍華醫院較近,來看病人的乘客也很多,有時他們就會丟失熱好的飯菜、戶口本和醫保卡等等。”
站與站之間的失物在量上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每隔六個月,各站點就要把收到的失物統一上交到公司總部。世紀大道這樣的大站或終點站在這時就落入“鄙視鏈”底端,“每次上交,我們可以有一平板車的東西,有的小站點一個塑料袋就結束了。”
四
遺失物品在來到地鐵失物招領處之前,它會經歷些什么?
如果落在車廂內,它會先經歷一場“地鐵漂流記”,直到被熱心乘客或站務人員發現上交。四通八達的上海地鐵因此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探險家”,一些失物比它的主人還要先一步去到某些地方,閱歷豐富。
鏡頭比主人先去了迪士尼
同時,它也可能被目擊者或失主本人po到網上,通過神奇的大數據來助一臂之力。
小紅書失主和失物匹配成功
事實上,正是上海地鐵本鐵最早在2011年開啟了這一尋物模式——通過官方微博發帖,失物在當時的熱心網友手上被不斷接力,試點當年就斬獲一個皮夾、一本醫保卡和一整袋衣服的戰績。
2011年4月8日《解放日報》報道
時隔多年,網友的熱情依舊,即便未能成功見證到大數據的魔力,失主和失物也會收獲一些后援團,得到賽博助力。
在失物進入到招領處之后,它會被仔細檢查外形特征,也會清點內含物。最后,得到一個專屬的編號和照片,在平臺上等待和主人的匹配。
等待的過程中,失物基本都被原模原樣地保存在倉庫,除了食物。“午餐飯盒,24小時里沒有認領的話,是可以處理的,不然就要發臭發霉了。”
領回失物也需要一番考驗,行李包袋要說得出內含物件,玩偶小熊要描述出具體“熊樣”。全部過關,物主的身份才能夠得到驗證,和失物重新團聚。
微博上領回小熊的帖子
盡管流程看上去復雜,但對失主而言,其實只需把握好三大失物招領的途徑,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
最直接的是自行在上海地鐵官方網站或Metro大都會的app和公眾號進行掛失,之后系統就會進行匹配核對。
失主也可前往就近的地鐵站,或是撥打上海地鐵服務熱線021-64370000,向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和操作指導。
愿各位市民朋友都能體會到失而復得的喜悅。當然,最好還是不要丟東西。
世紀大道站收到的錦旗,“感謝救我手機小命”
"
與此同時,每天,都會有“意外訪客”——失物突然來地鐵站報道。
地鐵的失物處成為了上海的一個微縮圖景,將這30余年來的時代變化折疊在車站一隅。
一

在上海地鐵官網上,可以看到遺失物品的記錄公告。
其中,一些物品展現出數量上的“斷層”,占據榜單Top 5:
以8月10日的數據為例,前五名依次為雨傘762件、耳機362件、帽子/圍巾/手套312件、紙袋/布袋296件、交通卡/紀念卡275件。
雨傘最容易丟
同時五巨頭又靜中有變。雨傘的數量從前個月末的556件飆升至762件,平均一天就要新增15把雨傘離家出走。
上海剛過去的夏天,大家應該都還有延時體感吧。
根據上海市氣象局的官方統計數據,今年夏天的高溫天數和持續時間都刷新了歷史紀錄。從6月到8月底,上海共出現高溫日(≥35℃)45天,其中8月就高達27天,成為上海史上最“炙熱”的一個月份。
失物排行榜第一名的雨傘和第三名的帽子,都是這一季節限定。相信失主搭乘扶梯到達地面的時候,一定會對自己翻上幾個白眼(不要問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耳機屬于后起之秀。在無線藍牙耳機出現以后,它在地鐵失物處的出現頻率扶搖直上,成功躍升為今電子數碼類目中最多丟失的物品。
世紀大道站撿到的一筐耳機
耳機的丟法也是最花的——掉一只,掉一對,連盒掉,光掉盒。在世紀大道地鐵站采訪的時候,得知他們的最新戰績是一天撿到三個掉進軌道內的耳機,并讓其中一個得以回家團聚。
那些沒能找到的也有故事,有的失主選擇轉身加入了“相親會”,為余下的左/右耳機尋找新的緣分。
左:豆瓣的Airpods相親小組,右:人民廣場相親耳機的帖子
二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地鐵里的易丟物品Top選手其實一直在發生變化。
2014年,上海地鐵二運公司對遺失物品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錢包、行李箱及公文包、手機是乘客遺失最多的前三名。
可翻閱現在的遺失物品公告,會發現曾經的第一名錢包,如今只能勉強排到中下游。
8月10日上海地鐵官網,錢包遺失15件
身上帶錢包的人少了,錢包里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人民廣場站站長回憶,“以前皮夾子打開來有一千兩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現在五塊十塊都不大有,就一塊兩塊的,然后里面是各種銀行卡、會員卡。”
2004年,在人民廣場站地鐵隧道里撿到較多的是地鐵車票。常常有乘客在等車的時候,把玩手中的車票,一不小心就“飛彈”進了隧道。
而現在,大多掃碼進站,地鐵車票的丟失率已不值一提了。
變化的不只是易丟物品本身,怎么丟的也是一個重要側面。
過去行李箱往往遺失在安檢處,馬大哈們一心急,就把部分行李落下了。
2009年《新聞晚報》報道
但這幾年,出現了一批“主動遺棄”行李箱的人。他們的人群畫像鮮明——年輕、清澈、易信任他人。他們會把行李箱“托付”給地鐵站的空地,出去白相(玩)一圈回來拿。
這其間雖有著對上海地鐵治安的信任,但卻是給站臺增加了工作量。因為對于車站來說,箱子與箱主一旦分離,箱子就變成了無主箱包。“車站因為是公共區,所以我們這邊會聯合民警先確認這個箱包沒有可疑物品或危險品,經過一道安檢,再當做遺失物品來處理。”世紀大道站工作人員解釋說。
同樣是丟手機,情況也大有不同。
在那個手機信號不佳、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手機更多時候是靜靜待在衣裳袋里,乘客落座后,它不小心從口袋滑出遺落在座位上。
現在手機掉落的主要方位轉移到了軌道縫隙,上下車擁擠而脫手成了最常上演的手機丟失方式。
小紅書搜索“手機掉上海地鐵”,有很多是掉在縫隙中
人民廣場站站長還感受到另一波在失物處快速崛起的神秘力量——二次元。“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因為人民廣場附近有很多二次元的商店,二次元卡片,各種徽章,掉的挺多的。”
剛買的就丟了
類似的風潮也吹到了世紀大道站,“昨天有個乘客跑到這邊來報失,說掉了個labub的u炸蝦包。他說里面的耳機可以不要,但是這個包我一定要把它找到的”。
三
地鐵里容易丟什么是一方面,但如果要問失物招領處有什么,則又打開了一扇新世界大門。
從市場價值看,區間跨度能達到幾元到幾百萬不等;從體積大小看,有直徑不到10mm的小珠子,也有顯眼到讓人疑惑的小沙發、嬰兒車。世紀大道的站長頗有感觸,“我們這邊除了床沒有撿到,其他都撿到過。”
百萬紫砂壺丟失
盡管東西五花八門,但歸納一下,多多少少可以發現幾個總體特點:
失物因季節和特定節慶活動而變化。夏天的墨鏡遮陽帽、冬天的圍巾手套是基本盤,春天和秋天氣溫適宜、衣著輕便,但耐不住有春困和秋乏的存在,會隨機解鎖出諸如大閘蟹這樣的時鮮貨。
2011年《新聞晚報》報道
節假日和特殊活動日的花樣經要更透一些,也更急煞人。“上次過年的時候我們撿到一只包,里面有好幾個紅包,裝好了一千兩千元。”
除了過年紅包外,人民廣場站站長還記得第一屆進博會的首日,在站點遺失的雙肩包里發現有參會證。“他沒有這張證進不去的,補辦的話要好長時間,很不方便。后來我們通過警察找到了失主,他很開心,說如果辦不了只能回去了。”
開學日和畢業季前后也是重災時間點,13號線上遺落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一路從浦東來到了嘉定,存有畢業論文的電腦、U盤和硬盤手牽手落在車廂。而就在今年的寒假,還有小囡剛剛完成的寒假作業落在地鐵上,心痛指數直接拉滿。
話匣子2025年報道
掉東西也有早高峰。一天當中,早晨是最匆忙的時候。打工人和學生掙扎著起床,急吼吼趕上地鐵,一通極限操作的過程中,就容易掉下東西。走訪當天早上,世紀大道站已經撿到身份證、帽子、墨鏡等諸多物件了。
不同站點的失物各有氣質。我們選擇了人民廣場站和世紀大道站這兩個地鐵大站作為采訪樣本。人民廣場站周邊的旅游景點較多,出口就是二次元店,因此收到的失物以箱包和二次元“谷子”為多。
世紀大道站可以四線換乘,附近也主要為辦公樓,是打工人的專屬樞紐站。這里失物的班味很重:有傘、遮陽帽、耳機的“上班三件套”,有堪稱上班族身份權威認證的飯盒,還有調劑心情的迪士尼玩偶。
也有一些壕氣的地鐵站。世紀大道站站長原來在靜安寺站工作過,“撿到過一個鉆戒,70萬元。當時站務員和民警拿著這個戒指,一起去了久光的專賣店,然后找到這個乘客。”此外還有過法拉利車鑰匙、LV包包……
而2011年,記者選在4、7號線東安路站作為調查點的時候,發現除了交通卡、購物袋等常規物品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物品。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離腫瘤、中山、龍華醫院較近,來看病人的乘客也很多,有時他們就會丟失熱好的飯菜、戶口本和醫保卡等等。”
站與站之間的失物在量上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每隔六個月,各站點就要把收到的失物統一上交到公司總部。世紀大道這樣的大站或終點站在這時就落入“鄙視鏈”底端,“每次上交,我們可以有一平板車的東西,有的小站點一個塑料袋就結束了。”
四
遺失物品在來到地鐵失物招領處之前,它會經歷些什么?
如果落在車廂內,它會先經歷一場“地鐵漂流記”,直到被熱心乘客或站務人員發現上交。四通八達的上海地鐵因此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探險家”,一些失物比它的主人還要先一步去到某些地方,閱歷豐富。
鏡頭比主人先去了迪士尼
同時,它也可能被目擊者或失主本人po到網上,通過神奇的大數據來助一臂之力。
小紅書失主和失物匹配成功
事實上,正是上海地鐵本鐵最早在2011年開啟了這一尋物模式——通過官方微博發帖,失物在當時的熱心網友手上被不斷接力,試點當年就斬獲一個皮夾、一本醫保卡和一整袋衣服的戰績。
2011年4月8日《解放日報》報道
時隔多年,網友的熱情依舊,即便未能成功見證到大數據的魔力,失主和失物也會收獲一些后援團,得到賽博助力。
在失物進入到招領處之后,它會被仔細檢查外形特征,也會清點內含物。最后,得到一個專屬的編號和照片,在平臺上等待和主人的匹配。
等待的過程中,失物基本都被原模原樣地保存在倉庫,除了食物。“午餐飯盒,24小時里沒有認領的話,是可以處理的,不然就要發臭發霉了。”
領回失物也需要一番考驗,行李包袋要說得出內含物件,玩偶小熊要描述出具體“熊樣”。全部過關,物主的身份才能夠得到驗證,和失物重新團聚。
微博上領回小熊的帖子
盡管流程看上去復雜,但對失主而言,其實只需把握好三大失物招領的途徑,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
最直接的是自行在上海地鐵官方網站或Metro大都會的app和公眾號進行掛失,之后系統就會進行匹配核對。
失主也可前往就近的地鐵站,或是撥打上海地鐵服務熱線021-64370000,向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和操作指導。
愿各位市民朋友都能體會到失而復得的喜悅。當然,最好還是不要丟東西。
世紀大道站收到的錦旗,“感謝救我手機小命”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