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會,卷土重來?
日期:2025-10-19 15:59:07 / 人氣:37
"
強省會與多中心,不是一道選擇題。
時隔兩年,甘肅再次召開強省會行動工作推進大會,提出以省會強帶動全省強,以省會興帶動全省興。
日前,《關于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提出支持成都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核心競爭力、做優功能品質。
從蘭州的“省會強則全省強”,到成都的“做大做強做優”,釋放了什么信號?
一、強省會,卷土重來?
10多年前,強省會堪稱區域發展的常態,以成都、武漢、西安為代表的三大強省會,成為表率。
自身經濟實力一流,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雙雙居前,在省內乃至全國無不舉足輕重。
近年來,在“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的定調下,省域副中心城市橫空出世,與強省會分庭抗禮。
四川的綿陽、宜賓等,湖北的襄陽、宜昌,陜西的榆林、寶雞等,甘肅的天水、酒泉,貴州的遵義等,被賦予副中心重任。
然而,“強省會”與“多中心”之爭,并未就此終結,而是走上分化之路。
部分地區放棄“強省會”執念,擁抱多中心格局,被稱為最“弱”省會的濟南、南京,無不如此。
部分地區仍在高調祭出“強省會”戰略,喊出“省會強則全省強,省會興則全省興”,中西部地區的蘭州、南昌、南寧、貴陽都是如此。
部分地區則選擇“全都要”,對內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對外以強省會參與國內國際競爭,形成聯動效應,成都就是如此。
正如《四川日報》頭版報道所直言:四川需要一個經濟體量更大更強的成都,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引擎”。
二、這一輪強省會的邏輯,完全不同了
過去說起強省會,往往會想到虹吸。集全省資源于一身,舉全省之力發展一城,最終只有省會“一城獨大”。
然而,過去幾年,城市發展迎來時代之變,“強省會”戰略自然也要與時俱進。
一大趨勢是,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被遏制,過去依靠簡單做大體量的擴張路徑,行不通了。
省會要想做大做強,只能苦練內功,用頂層文件的話來說,即“做強做精核心功能”。
這體現在國家批復的“2035總規”,42座國批城市,被賦予不同的戰略定位。
成都的定位,無不著眼于西部乃至國際。
從“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到“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都是體現。
這些功能定位,擘畫了成都在全國的新方位,也讓“強省會”戰略有了明確抓手,“做大做優做強”正是由此而來。
另一大趨勢是,城市群、都市圈橫空出世,“抱團發展”成為新的選項。
一城獨大不是春,聯動發展才是正道,省會要做大自身,更要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以成都為中心,向外形成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經濟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同心圓。
成都都市圈,是17個已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之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是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相提并論的城市群“第四極”。
成都平原經濟區,則是四川“五區共興”的一員,與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形成聯動發展效應。
正如文件所說,“成都要提升輻射周邊帶動全域能力,強化成渝雙核聯動,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帶動五區共興發展”。
目前,成都與資陽的跨市地鐵已開通,成德能源裝備、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兩大國家級集群成形,成渝兩地更是大動作不斷。
三、誰更需要“強省會”?
一個地方更適合強省會還是多中心,取決于經濟實力,更要看區域布局。
就經濟而言,強省份需要多中心,弱省份更需要強省會。
我國四大經濟強省,無不是多中心模式,省內形成“雙城記”乃至“多城記”。
廣東的廣深,江蘇的寧蘇,山東的濟青,浙江的杭甬,都是代表。
放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一些省份本身體量、資源、產業都相對有限,不可能在不同地市均分。
而一個地方,如果連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何以參與區域競爭、競奪國家戰略,何以在搶人大戰、搶企大戰中分得一杯羹?
東北黑龍江、吉林,西北的甘肅、寧夏,西南的云南、貴州,強省會既是發展現實,也是戰略必然。
從區域格局來看,副中心不是規劃出來的,更不是打造出來的。
強省會之所以能打造,是因為行政對資源具有強大支配力,在一省之內培育一個強中心并不難。
副中心想要獨當一面,必須與省會錯位發展,同時有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政策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綿陽固然科技產業并不弱,但與成都地域過于鄰近;相比而言,宜賓地處成渝之間,隨著產業崛起,未必沒有引領周邊的可能。
從產業來看,遵義的白酒產業,榆林的煤炭資源,柳州、蕪湖的汽車工業,各有所長,與省會有了分野。
總之,無論“國家中心城市”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只是戰略定位,能否撐起這一門面,取決于自身發展。"
強省會與多中心,不是一道選擇題。
時隔兩年,甘肅再次召開強省會行動工作推進大會,提出以省會強帶動全省強,以省會興帶動全省興。
日前,《關于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提出支持成都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核心競爭力、做優功能品質。

從蘭州的“省會強則全省強”,到成都的“做大做強做優”,釋放了什么信號?
一、強省會,卷土重來?
10多年前,強省會堪稱區域發展的常態,以成都、武漢、西安為代表的三大強省會,成為表率。
自身經濟實力一流,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雙雙居前,在省內乃至全國無不舉足輕重。
近年來,在“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的定調下,省域副中心城市橫空出世,與強省會分庭抗禮。
四川的綿陽、宜賓等,湖北的襄陽、宜昌,陜西的榆林、寶雞等,甘肅的天水、酒泉,貴州的遵義等,被賦予副中心重任。
然而,“強省會”與“多中心”之爭,并未就此終結,而是走上分化之路。
部分地區放棄“強省會”執念,擁抱多中心格局,被稱為最“弱”省會的濟南、南京,無不如此。
部分地區仍在高調祭出“強省會”戰略,喊出“省會強則全省強,省會興則全省興”,中西部地區的蘭州、南昌、南寧、貴陽都是如此。
部分地區則選擇“全都要”,對內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對外以強省會參與國內國際競爭,形成聯動效應,成都就是如此。
正如《四川日報》頭版報道所直言:四川需要一個經濟體量更大更強的成都,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引擎”。
二、這一輪強省會的邏輯,完全不同了
過去說起強省會,往往會想到虹吸。集全省資源于一身,舉全省之力發展一城,最終只有省會“一城獨大”。
然而,過去幾年,城市發展迎來時代之變,“強省會”戰略自然也要與時俱進。
一大趨勢是,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被遏制,過去依靠簡單做大體量的擴張路徑,行不通了。
省會要想做大做強,只能苦練內功,用頂層文件的話來說,即“做強做精核心功能”。
這體現在國家批復的“2035總規”,42座國批城市,被賦予不同的戰略定位。
成都的定位,無不著眼于西部乃至國際。
從“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到“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都是體現。
這些功能定位,擘畫了成都在全國的新方位,也讓“強省會”戰略有了明確抓手,“做大做優做強”正是由此而來。
另一大趨勢是,城市群、都市圈橫空出世,“抱團發展”成為新的選項。
一城獨大不是春,聯動發展才是正道,省會要做大自身,更要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以成都為中心,向外形成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經濟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同心圓。
成都都市圈,是17個已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之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是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相提并論的城市群“第四極”。
成都平原經濟區,則是四川“五區共興”的一員,與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形成聯動發展效應。
正如文件所說,“成都要提升輻射周邊帶動全域能力,強化成渝雙核聯動,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帶動五區共興發展”。
目前,成都與資陽的跨市地鐵已開通,成德能源裝備、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兩大國家級集群成形,成渝兩地更是大動作不斷。
三、誰更需要“強省會”?
一個地方更適合強省會還是多中心,取決于經濟實力,更要看區域布局。
就經濟而言,強省份需要多中心,弱省份更需要強省會。
我國四大經濟強省,無不是多中心模式,省內形成“雙城記”乃至“多城記”。
廣東的廣深,江蘇的寧蘇,山東的濟青,浙江的杭甬,都是代表。
放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一些省份本身體量、資源、產業都相對有限,不可能在不同地市均分。
而一個地方,如果連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何以參與區域競爭、競奪國家戰略,何以在搶人大戰、搶企大戰中分得一杯羹?
東北黑龍江、吉林,西北的甘肅、寧夏,西南的云南、貴州,強省會既是發展現實,也是戰略必然。
從區域格局來看,副中心不是規劃出來的,更不是打造出來的。
強省會之所以能打造,是因為行政對資源具有強大支配力,在一省之內培育一個強中心并不難。
副中心想要獨當一面,必須與省會錯位發展,同時有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政策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綿陽固然科技產業并不弱,但與成都地域過于鄰近;相比而言,宜賓地處成渝之間,隨著產業崛起,未必沒有引領周邊的可能。
從產業來看,遵義的白酒產業,榆林的煤炭資源,柳州、蕪湖的汽車工業,各有所長,與省會有了分野。
總之,無論“國家中心城市”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只是戰略定位,能否撐起這一門面,取決于自身發展。"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