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互聯網一樣,國產AI產品重回“大廠敘事”時代
日期:2025-10-24 16:16:02 / 人氣:27
"一邊奔赴上市,另一邊卻無情裁員,智譜AI近日的舉動讓外界突然透視到這家明星AI企業內部的風雨飄搖。
據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消息,作為公司商業化重要支柱的產研中心,被曝出“就地解散”,60多人僅保留一半左右,很多員工在節前收到緊急通知,期權與年假清零,N+1補償直接走人。實際上,2025年以來,智譜AI早已陷入高管離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從首席戰略官到COO,再到業務線負責人,核心團隊的動蕩從未停止。
回看年初,包括智譜AI在內的“AI六小龍”作為技術創新的代表,在AI技術的浪潮中風光無限,萬眾矚目,但不到一年,它們就集體失速,路遇險境。這背后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隨著大廠發力,用戶正在向有大廠背景的產品流去。
尤其是在AI應用上,根據aicpb.com,國內AI應用Top20中,來自大廠(市值超過500億元)應用有14個,占比高達70%。
AI應用賽道,會成為大廠主導的游戲嗎?或許是的,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AI應用正在把重心轉移到海外,而這對國內技術創新力量的成長,也可能會造成損失。
“逼”走初創公司的AI應用?
幾乎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內AI應用的市場就變了天。根據Xsignal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國內AI應用熱度榜單,前二十名中大廠原生應用占12席,大廠老應用升級AI版本占1席,創業公司原生應用僅7席,占比約三分之一。在第三方監測機構aicpb.com發布的國內AI應用Top20中,來自大廠的應用占比更是高達70%。
這種形勢與全球市場截然相反。全球總榜上,34個非中國產品里只有5個屬于“大廠”,占比約15%,除Gemini(Google)、Grok(X)、Character.AI(Google)和Microsoft Copilot外,其他幾乎全是來自小團隊或創業公司。如排名第一的ChatGPT,來自巨星級初創企業OpenAI。
在大廠還沒有發力AI應用時,外界普遍認為大模型的機會只屬于大廠,而AI創業公司會憑借功能創新在AI應用上找到更多的機會。可是,當大廠一面在通用大模型上加大投入,另一面開始養成自己的AI應用,AI創業公司強勢的發展勢頭還是被重重打壓了。
如月之暗面的Kimi, aicpb.com 數據顯示,今年7月,Kimi APP月活躍用戶(MAU)僅居全球第19位,落后于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等國內對手,下載量更跌出前20。
流量的碾壓,是大廠“扼殺”其他AI應用、占據市場的關鍵。去年,Kimi靠著聲勢浩大的“重金投流”,成功出圈,字節跳動迅速跟進,加大投流,豆包很快后來者居上。到了今年,騰訊、阿里也直接下場,在其自身多元化的分發渠道上進行大規模投流,更大范圍地滲透到用戶層。
在這場流量游戲中,初創公司幾乎沒有勝算,這不單單是因為比不過燒錢,而是大廠占據著社交、電商、搜索或短視頻的生態入口,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AI升級,自然而然能吸引用戶。
大廠對初創公司的降維打擊,印證了在國內AI應用的賽道不可避免地又成了流量的“戰爭”,這意味著大廠只要通過“復制”爆款,就可以通過流量的絕對優勢輕而易舉地搶奪用戶、抹平差距。事實上,他們也正在這樣做。
簡單來說,或許AI產品的創業窗口,正在關閉。
在這種形勢下,初創公司的AI應用越來越多地流向海外市場。根據不久前a16z發布的AI移動應用Top50排行榜,我們看到,有22個中國產品上榜,但只有三個主要在國內使用。也就是說,22個中國AI移動應用中有19個主戰場在海外。盡管這說明了國內的AI應用在全球市場正在成為主導力量,可是其中仍夾雜了諸多的無奈。
產品固化,再次重演?
當前各種AI應用大亂斗的狀態,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的APP大戰,無論大廠還是小廠都在爭搶流量入口和培養用戶習慣,也正是通過這場大戰,超級APP陸續誕生,逐漸形成了當前的競爭格局。可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就是市場固化,互聯網大廠憑借幾款頭部產品幾乎統治了社交、電商、短視頻、視頻等各個賽道,也牢牢把控了用戶時間。
所以,在APP市場上,產品的競爭變成了巨頭之間“神仙打架”,而創新的、具有顛覆性的新品幾乎沒再出現。
根據七麥數據前段時間發布的2025年8月熱門應用排行榜,下載榜Top30中,字節跳動有11款產品進榜,其次是阿里,有7款產品進榜,僅這兩個巨頭就在榜單上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名額;在收入榜上,更幾乎是大廠的“天下”,“抖音”位列Top1,騰訊旗下的“騰訊視頻”與“QQ 音樂”緊隨其后。
國內移動互聯網漸漸失去了創新力,早已成了一個共識。原本我們以為AI應用的涌現和落地在技術的想象力下有可能會改變這種狀態,可從目前來看,互聯網大廠再次成為AI應用的主導力量。如果未來初創公司憑借創新性應用突出重圍的路被堵死了,那AI應用市場是否會重蹈覆轍呢?
回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不可否認,很多互聯網大廠的超級APP當初也是作為初創產品從競爭中成功廝殺出來的。比如美團,經歷了“百團大戰”,最終成為外賣行業最后的勝者;在大廠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掌握新聞資訊的分發渠道時,今日頭條靠個性化分發異軍突起,勢不可擋,由此帶飛了字節跳動這個巨頭。
初創公司雖然也是有機會的,可一個令人悲觀的事實是這個機會或許變得越來越小。在移動互聯網,最后誕生的一個國民級應用抖音,其成立的時間是2016年,也就是說,將近9年的時間里,再也沒有誕生過一個國民級應用。
從微信到美團、滴滴、今日頭條到抖音,我們可以發現,超級APP誕生的時間正在明顯拉長。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大廠對各個領域的“統治”越發強化,尤其是有了字節跳動這個APP工廠后,其產品幾乎遍布所有賽道;另一方面則是移動互聯網各個領域的增長已然觸及天花板,留給初創公司尋找的新藍海幾乎沒有了。
初創公司的AI應用們現在面臨的困境,再次印證了在互聯網大廠的碾壓下想要創造一個殺手級應用,可以說是難如登天。更何況,在模型能力趨同背景下,AI應用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場景挖掘與高質量數據,而國內核心用戶數據恰恰集中于互聯網大廠手中。
創新力流失陷阱正在擴大
在這場全球科技競賽中,當國內的初創公司們被迫把市場轉移到海外,難免會帶來一個關鍵的問題:創新力是否會流失。
Manus的“跑路”,就是部分AI創業公司命運的縮影。今年年初,Manus驟然爆火,內測邀請碼炒作到10萬元一個,一度被熱捧為“下一個DeepSeek”。然而不到4個月,Manus悄悄從國內撤退,網頁無法登錄、團隊全部裁員。后來人們發現在中國團隊徹底解散前,Manus卻在新加坡展開了大規模招聘。
盡管Manus遠走他鄉的做法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可它也確確實實暴露出了國內AI創業公司的生存困境。一方面,一旦接受了外資的投資,就很有可能受到外資的裹挾,當然,如果接受大廠的投資,同樣要受到掣肘;另一方面,國內用戶付費意愿低下、歐美用戶付費意愿更強,如果始終留在國內,必須面臨巨大的商業化壓力。
在Manus之前,我們看到,AI視頻應用HeyGen在2023年注銷中國主體,把總部從深圳搬到了洛杉磯。今年5月開始內測、7 月正式開放上線的 Lovart ,總部則設在舊金山,美國也是 Lovart 目前用戶數量和收入最多的市場。這意味著這些來自國內的創業團隊和人才也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隨著越來越多的AI創業公司把核心市場轉移到海外,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業者選擇徹底離開,而這對帶動國內AI技術創新、尋找殺手級AI應用來講不是好消息。
從目前國內AI應用的發展已經可以看出一些影響。根據各種AI榜單,可以發現,除了大廠“統治”頭部產品之外,另一個鮮明的特點是AI應用主要集中在聊天機器人與AI陪伴上,AI視頻生成工具、AI音樂生成工具、AI繪畫、AI編程等其他賽道上,產品數量相對較少,也缺少標桿性的產品。
與之對比,全球AI應用市場上,眾多細分賽道則相對活躍。從A16Z最新發布的一份《全球百強AI消費者應用榜單》第五版可見,除了幾個“老面孔”覆蓋了幾乎所有高頻場景—學習、陪伴、設計、生產力、社區,作為“黑馬”的幾款產品來自不同的領域。比如主打氛圍編程的Lovable 直接沖到第 22 位,Suno首次把音樂生成帶入主榜。
這些新的AI應用的出現,顯示出全球市場上新一輪差異化競爭的可能性,相反,國內卻還停留在同質化競爭中。尤其是大廠、小廠紛紛接入DeepSeek后,產品反而更加趨同。
國內還是海外?這個問題或許終將擺在AI初創公司的面前,但我們希望的是這些公司帶著凝聚著本土創新力的AI應用去征服海外市場,而不是在無奈之下被迫轉移戰場,喪失國內生存的根基。
這無疑是我們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況。
"
據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消息,作為公司商業化重要支柱的產研中心,被曝出“就地解散”,60多人僅保留一半左右,很多員工在節前收到緊急通知,期權與年假清零,N+1補償直接走人。實際上,2025年以來,智譜AI早已陷入高管離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從首席戰略官到COO,再到業務線負責人,核心團隊的動蕩從未停止。
回看年初,包括智譜AI在內的“AI六小龍”作為技術創新的代表,在AI技術的浪潮中風光無限,萬眾矚目,但不到一年,它們就集體失速,路遇險境。這背后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隨著大廠發力,用戶正在向有大廠背景的產品流去。
尤其是在AI應用上,根據aicpb.com,國內AI應用Top20中,來自大廠(市值超過500億元)應用有14個,占比高達70%。
AI應用賽道,會成為大廠主導的游戲嗎?或許是的,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AI應用正在把重心轉移到海外,而這對國內技術創新力量的成長,也可能會造成損失。

“逼”走初創公司的AI應用?
幾乎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內AI應用的市場就變了天。根據Xsignal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國內AI應用熱度榜單,前二十名中大廠原生應用占12席,大廠老應用升級AI版本占1席,創業公司原生應用僅7席,占比約三分之一。在第三方監測機構aicpb.com發布的國內AI應用Top20中,來自大廠的應用占比更是高達70%。
這種形勢與全球市場截然相反。全球總榜上,34個非中國產品里只有5個屬于“大廠”,占比約15%,除Gemini(Google)、Grok(X)、Character.AI(Google)和Microsoft Copilot外,其他幾乎全是來自小團隊或創業公司。如排名第一的ChatGPT,來自巨星級初創企業OpenAI。
在大廠還沒有發力AI應用時,外界普遍認為大模型的機會只屬于大廠,而AI創業公司會憑借功能創新在AI應用上找到更多的機會。可是,當大廠一面在通用大模型上加大投入,另一面開始養成自己的AI應用,AI創業公司強勢的發展勢頭還是被重重打壓了。
如月之暗面的Kimi, aicpb.com 數據顯示,今年7月,Kimi APP月活躍用戶(MAU)僅居全球第19位,落后于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等國內對手,下載量更跌出前20。
流量的碾壓,是大廠“扼殺”其他AI應用、占據市場的關鍵。去年,Kimi靠著聲勢浩大的“重金投流”,成功出圈,字節跳動迅速跟進,加大投流,豆包很快后來者居上。到了今年,騰訊、阿里也直接下場,在其自身多元化的分發渠道上進行大規模投流,更大范圍地滲透到用戶層。
在這場流量游戲中,初創公司幾乎沒有勝算,這不單單是因為比不過燒錢,而是大廠占據著社交、電商、搜索或短視頻的生態入口,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AI升級,自然而然能吸引用戶。
大廠對初創公司的降維打擊,印證了在國內AI應用的賽道不可避免地又成了流量的“戰爭”,這意味著大廠只要通過“復制”爆款,就可以通過流量的絕對優勢輕而易舉地搶奪用戶、抹平差距。事實上,他們也正在這樣做。
簡單來說,或許AI產品的創業窗口,正在關閉。
在這種形勢下,初創公司的AI應用越來越多地流向海外市場。根據不久前a16z發布的AI移動應用Top50排行榜,我們看到,有22個中國產品上榜,但只有三個主要在國內使用。也就是說,22個中國AI移動應用中有19個主戰場在海外。盡管這說明了國內的AI應用在全球市場正在成為主導力量,可是其中仍夾雜了諸多的無奈。
產品固化,再次重演?
當前各種AI應用大亂斗的狀態,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的APP大戰,無論大廠還是小廠都在爭搶流量入口和培養用戶習慣,也正是通過這場大戰,超級APP陸續誕生,逐漸形成了當前的競爭格局。可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就是市場固化,互聯網大廠憑借幾款頭部產品幾乎統治了社交、電商、短視頻、視頻等各個賽道,也牢牢把控了用戶時間。
所以,在APP市場上,產品的競爭變成了巨頭之間“神仙打架”,而創新的、具有顛覆性的新品幾乎沒再出現。
根據七麥數據前段時間發布的2025年8月熱門應用排行榜,下載榜Top30中,字節跳動有11款產品進榜,其次是阿里,有7款產品進榜,僅這兩個巨頭就在榜單上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名額;在收入榜上,更幾乎是大廠的“天下”,“抖音”位列Top1,騰訊旗下的“騰訊視頻”與“QQ 音樂”緊隨其后。
國內移動互聯網漸漸失去了創新力,早已成了一個共識。原本我們以為AI應用的涌現和落地在技術的想象力下有可能會改變這種狀態,可從目前來看,互聯網大廠再次成為AI應用的主導力量。如果未來初創公司憑借創新性應用突出重圍的路被堵死了,那AI應用市場是否會重蹈覆轍呢?
回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不可否認,很多互聯網大廠的超級APP當初也是作為初創產品從競爭中成功廝殺出來的。比如美團,經歷了“百團大戰”,最終成為外賣行業最后的勝者;在大廠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掌握新聞資訊的分發渠道時,今日頭條靠個性化分發異軍突起,勢不可擋,由此帶飛了字節跳動這個巨頭。
初創公司雖然也是有機會的,可一個令人悲觀的事實是這個機會或許變得越來越小。在移動互聯網,最后誕生的一個國民級應用抖音,其成立的時間是2016年,也就是說,將近9年的時間里,再也沒有誕生過一個國民級應用。
從微信到美團、滴滴、今日頭條到抖音,我們可以發現,超級APP誕生的時間正在明顯拉長。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大廠對各個領域的“統治”越發強化,尤其是有了字節跳動這個APP工廠后,其產品幾乎遍布所有賽道;另一方面則是移動互聯網各個領域的增長已然觸及天花板,留給初創公司尋找的新藍海幾乎沒有了。
初創公司的AI應用們現在面臨的困境,再次印證了在互聯網大廠的碾壓下想要創造一個殺手級應用,可以說是難如登天。更何況,在模型能力趨同背景下,AI應用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場景挖掘與高質量數據,而國內核心用戶數據恰恰集中于互聯網大廠手中。
創新力流失陷阱正在擴大
在這場全球科技競賽中,當國內的初創公司們被迫把市場轉移到海外,難免會帶來一個關鍵的問題:創新力是否會流失。
Manus的“跑路”,就是部分AI創業公司命運的縮影。今年年初,Manus驟然爆火,內測邀請碼炒作到10萬元一個,一度被熱捧為“下一個DeepSeek”。然而不到4個月,Manus悄悄從國內撤退,網頁無法登錄、團隊全部裁員。后來人們發現在中國團隊徹底解散前,Manus卻在新加坡展開了大規模招聘。
盡管Manus遠走他鄉的做法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可它也確確實實暴露出了國內AI創業公司的生存困境。一方面,一旦接受了外資的投資,就很有可能受到外資的裹挾,當然,如果接受大廠的投資,同樣要受到掣肘;另一方面,國內用戶付費意愿低下、歐美用戶付費意愿更強,如果始終留在國內,必須面臨巨大的商業化壓力。
在Manus之前,我們看到,AI視頻應用HeyGen在2023年注銷中國主體,把總部從深圳搬到了洛杉磯。今年5月開始內測、7 月正式開放上線的 Lovart ,總部則設在舊金山,美國也是 Lovart 目前用戶數量和收入最多的市場。這意味著這些來自國內的創業團隊和人才也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隨著越來越多的AI創業公司把核心市場轉移到海外,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業者選擇徹底離開,而這對帶動國內AI技術創新、尋找殺手級AI應用來講不是好消息。
從目前國內AI應用的發展已經可以看出一些影響。根據各種AI榜單,可以發現,除了大廠“統治”頭部產品之外,另一個鮮明的特點是AI應用主要集中在聊天機器人與AI陪伴上,AI視頻生成工具、AI音樂生成工具、AI繪畫、AI編程等其他賽道上,產品數量相對較少,也缺少標桿性的產品。
與之對比,全球AI應用市場上,眾多細分賽道則相對活躍。從A16Z最新發布的一份《全球百強AI消費者應用榜單》第五版可見,除了幾個“老面孔”覆蓋了幾乎所有高頻場景—學習、陪伴、設計、生產力、社區,作為“黑馬”的幾款產品來自不同的領域。比如主打氛圍編程的Lovable 直接沖到第 22 位,Suno首次把音樂生成帶入主榜。
這些新的AI應用的出現,顯示出全球市場上新一輪差異化競爭的可能性,相反,國內卻還停留在同質化競爭中。尤其是大廠、小廠紛紛接入DeepSeek后,產品反而更加趨同。
國內還是海外?這個問題或許終將擺在AI初創公司的面前,但我們希望的是這些公司帶著凝聚著本土創新力的AI應用去征服海外市場,而不是在無奈之下被迫轉移戰場,喪失國內生存的根基。
這無疑是我們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況。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