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算力博弈:電力成破局關鍵的雙軌困境與突圍
日期:2025-11-09 14:40:36 / 人氣:15

中國與美國要兌現token經濟學,都需要用電力來破題。兩國算力發展路徑不同,電力瓶頸卻同樣凸顯:美國受限于發電與電網基礎設施落后,token產出規模被電力總量掣肘;中國則面臨“用電力換算力”的效率難題,相對低能效的硬件推高了token單位成本。這場圍繞算力的全球競爭,正演變為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電力競賽”。
一、美國算力困局:缺電比缺卡更致命
微軟CEO納德拉的判斷直指核心:“現在與其說是缺卡,不如說是缺電”。電力供應與就近數據中心建設速度,直接限制了token的產出與變現——電不到位、通電建筑(Warm Shell)不完善,即便手握大量GPU也只能“躺著吃灰”。隨著ChatGPT等智能體催生出百萬卡級算力巨獸,美國數據中心正從1GW級向10GW級跨越,Crusoe建設的懷俄明州數據中心一期目標1.8GW,遠期更是直指10GW,但電力供應卻難以跟上這一步伐。
美國巨頭的電力獲取之路布滿荊棘。無論是依賴公共電網、自建表后電力(behind-the-meter),還是兩者結合,均面臨重重挑戰:一方面,公用事業公司因擔心AI泡沫導致需求方“跑路”,不愿簽署大額購電協議或投資輸電基礎設施;另一方面,OpenAI等企業也對長期購電協議持謹慎態度,奧特曼直言“極廉價能源短期大規模上線將讓長約反噬自身”。更嚴峻的是,美國電網老舊,NextEra首席執行官透露,支撐1GW需求相對容易,但容納5GW需“額外工作”,10GW更是難上加難,即便最高容量的765kV雙回路電壓走廊,長距離也僅能承載6-7GW數據中心。為此,硅谷巨頭頻頻向白宮喊話,谷歌將“電網升級”列為AI行動計劃首要建議,白宮也已將“發展與AI創新速度匹配的電網”寫入相關章節。OpenAI更是建言,美國需每年新增100GW電力容量才能與中國競爭,而2024年美國新增裝機僅51GW,與中國的429GW形成巨大“電力鴻溝”。
二、中國算力挑戰:能效短板推高電力成本
中國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多,電網也更“堅強”,但AI基礎設施卻受困于“電力換算力”的效率問題。由于算力基座依賴國產芯片,其在能效方面仍與國際頂尖水平存在差距。隨著多模態模型與智能體協作滲透,國內巨頭算力需求向百萬張卡級別邁進,能效短板將進一步放大——字節跳動日均token調用從今年5月的16.4萬億攀升至9月的30萬億,4個月即翻倍,能源消耗壓力可見一斑。
能效差距直接體現在token成本上。以華為CloudMatrix 384與英偉達GB200 NVL72對比,前者總算力提升1.7倍的同時,全系統能耗卻增加3.9倍,單位算力能耗(1.87pJ/FLOP)較后者(0.81pJ/FLOP)高出130%。盡管甘肅、貴州等算力樞紐通過補貼將電價降至0.4元/度(5.6美分/kWh)以下,低于美國工業平均電價(9.1美分/kWh),但算上低能效帶來的額外散熱用電,中國AI生態單位算力電費成本仍相當于美國的140%。長期來看,中國正通過“舉國攻關+生態構建”破局:DeepSeek等開源模型廠商牽引芯片廠商軟硬件協同設計,摩爾線程、沐曦股份等企業加速上市進程,政策也鼓勵央企與政務領域優先使用國產芯片。華為在全聯接大會上發布昇騰AI芯片路線圖及更強大的超節點產品,但短期內先進制程差距導致的能效鴻溝仍難以完全抹平。
三、未來博弈:從電力競爭到生態突圍
中美算力博弈的核心,已從“卡脖子”轉向“電掣肘”。美國需破解基礎設施老化與電力供應不足的難題,中國則要攻克芯片能效與成本控制的關卡。當競爭擴展至全球,中國當前的電價補貼優勢將逐漸削弱,必須依靠模型效率提升、芯片能效突破以及新能源與儲能出海形成組合拳。這場圍繞電力的算力競賽,不僅關乎token經濟學的兌現,更將重塑全球AI產業的權力格局——誰能率先破解電力困局,誰就能在智能時代占據先機。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調改門店近半,營收利潤雙下滑,...11-09
- 東京房價瘋漲:資產分層固化與社...11-09
- 如此“雞肋”的日本市場:比亞迪...11-09
- 地球養不起AI了?太空算力時代,...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