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暉君,昨夜沖進了科創板
日期:2025-07-13 20:54:14 / 人氣:82

智元一夜改寫了具身智能發展路徑和格局。沒錯,就是稚暉君聯合創辦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 —— 智元機器人,最新完成了一次轟動外界的操盤。智元機器人相關主體,通過兩步走,已經完成了對 A 股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88585)的控股。
第一步,出資 9.41 億元,收購上緯新材核心股東股權,系列操作后占比 29.99%。第二步,同時出資 11.6 億元,收購上緯新材 37% 股權。其中因為有效申報占比 33.63%,所以最終智元機器人相關主體,在出資至少 21 億元的條件下,實現了對 A 股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 63.62% 的控股權。
在被控股之前,上緯新材是一家新材料公司,業務和產品主要涉及風力發電領域,雖然技術,但既不具身,也很難說智能。公司去年營收 15 億凈利 8868 萬,最新市值近 30 億。而智元機器人創辦不到 3 年,憑借稚暉君名氣、具身風口、背后華為系大佬操盤等多項能力,融資數十億,估值早早破百億。現在,智元機器人再次行動驚人,拿下科創板上市公司控股權,不走 IPO,但完成了通向公開資本市場的關鍵一步。稚暉君背后的華為系大佬鄧泰華及其智元股權結構,也在此次收購中浮出了水面。
靠融資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明星,收購上市公司
就在 7 月 9 日,A 股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688585),連發多則公告,官宣多數股和控股權轉讓。要點概括起來很明確:
第一,公司收到了涉及控股股東的股權變更。收購邀約方為智元機器人背后主體。
第二,智元相關主體先收購了上緯新材核心股東股權,股份轉讓完成后,智元恒岳、致遠新創合伙合計將擁有上市公司 29.99% 的股份及該等股份對應的表決權。根據上述三份股份轉讓協議,轉讓價格為 7.78 元 / 股,轉讓價款合計為人民幣 9.41 億元。
第三,股份轉讓完成后,上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 SWANCOR 薩摩亞變更為智元恒岳,鄧泰華先生將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鄧泰華也是智元機器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 CEO。
第四,根據公告,智元關聯企業智元恒岳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擬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為 149,243,840 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 37.00%)。同時,根據《股份轉讓協議一》的相關約定,SWANCOR 薩摩亞、STRATEGIC 薩摩亞、上緯投控不可撤銷地承諾,SWANCOR 薩摩亞將以其所持上市公司 135,643,860 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 33.63%)就本次要約收購有效申報預受要約。最終,智元機器人將至少收購上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3.62% 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收購中,公告中對智元機器人和鄧泰華的公開介紹顯示:鄧泰華先生為信息披露義務人一的實際控制人,目前在其創立并控制的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智元機器人)擔任董事長兼 CEO。智元機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致力于打造領先的通用具身機器人產品及應用生態,構建了領先的機器人 “本體 + AI” 全棧技術,具備核心零部件自研及整機集成和制造能力,并自主訓練具身基座大模型,目前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覆蓋交互服務、工業智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種商用場景。
鄧泰華履歷也隨之曝光,他與稚暉君 —— 彭志輝不僅是華為時期的上下級,還是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友:1977 年出生,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通信專業,曾任華為公司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是通信與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深專家;現任智元機器人董事長兼 CEO。而智元之前更受關注的聯合創始人 “稚暉君” 彭志輝,也出現在了介紹中。
對于收購一家業務關聯不大的上市公司的原因,公告解釋為:收購人及股東認同上市公司長期價值和 A 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服務能力,擬通過本次要約收購進一步增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本次要約收購完成后,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突破技術瓶頸和加速產業升級的優勢,完善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促進其長期、健康發展。本次要約收購類型為主動要約,并非履行法定要約收購義務,且不以終止上緯新材的上市地位為目的。
稚暉君和他創辦的智元
智元機器人創辦于 2023 年,雖然實控人鄧泰華很晚才浮出水面,但最早能一炮而紅,離不開網紅 UP 主、聯合創始人、現任 CTO 的 “稚暉君” 彭志輝。
在創立智元機器人之前,彭志輝已是科技圈大有名氣的個人玩家。1993 年出生的他,本碩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因對計算機科學的熱愛,本科期間自學,研究生階段直接轉系。2017 年 11 月,他首次以 “@稚暉君” 賬號在 B 站發布自制視頻,至今 48 條作品,每條都以超高技術門檻 —— 如自動駕駛自行車、葡萄縫針機械臂、機器人靈犀 X2 跳《科目三》—— 吸引眾多粉絲,2021 年拿下 “年度百大 UP 主” 稱號,至今積累 280 余萬粉絲。
求職經歷也為他增色不少。2018 年碩士畢業后,他進入 OPPO 研究院,選擇 AI 算法工程師一職。2 年后,以 “華為天才少年” 頂尖計劃加入華為,成為昇騰 AI 邊緣計算專家。華為天才少年項目需面試 7 輪,年薪百萬起步,2021 年,加入華為僅 1 年的他就被任正非在演講中表揚為 “華為創新的動力”。
2022 年底,ChatGPT 現世帶來的技術驚雷,讓不滿 30 歲的他決定創業。2023 年 2 月,智元機器人正式成立,稚暉君以聯合創始人兼 CTO 身份對外亮相。當年 8 月,他就拿出首款人形機器人遠征 A1,首發接入大模型,現場能如常人走路。
在具身智能概念火熱、創業大軍浩蕩的背景下,智元機器人穩居第一梯隊。從融資來看,短短兩年多完成多輪融資,今年 5 月估值達 150 億元,在國內同賽道獨一檔。從產品看,上新密集,擁有遠征、靈犀、精靈三大系列多款機器人,如本月新出的靈犀 X2-N 機器人,能在雙足 & 雙輪形態間 1 秒內自由切換。
軟件方面,智元動作頻頻且不乏開源:去年秋天,開源靈犀 X1 全套設計圖紙和代碼;12 月,聯合發布全球首個大規模機器人數據集 AgiBot World,采集環境含 100 多種真實場景、3000 多種物品;今年 3 月,聯合上海 AI Lab 發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 Genie Operator-1(GO-1)。
人才密度上,據傳智元員工已擴張至千人以上,高層人才引進密集。去年,曾任職 Waymo、蔚來的姚卯青加入,負責數據驅動的具身智能產品研發及 AI 技術開發。今年 3 月,工商變更后鄧泰華任董事長兼 CEO,外界才意識到核心操盤手是他。4 月,引入 90 后羅劍嵐擔任首席科學家,他曾是 Google X、DeepMind 研究科學家,是 UC 伯克利 Sergey Levine 團隊核心成員。
生態合作上,智元與國際頂尖具身智能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Pi)達成合作,和科大訊飛、寒武紀等合作補強 AI 能力,依托比亞迪、上汽等產業資本加速商業化落地。憑借頂尖人才、雄厚資本、全棧技術及生態協同優勢,智元放話今年計劃出貨數千臺。但即便如此,它仍是高速構建技術和商業閉環的創業公司,距離 IPO 還有諸多指標需達成。
智元創造了新捷徑
收購公告披露后,智元機器人方面透露,這只是完成上市公司收購,并非 “借殼上市”,不涉及業務和重大資產重組上市。結合近期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的資本進展,更能看出這波操盤的精準老辣。
不到 1 個月內,多家具身智能公司官宣新融資:6 月 19 日宇樹完成 C + 輪融資數億;6 月 23 日銀河通用獲寧德時代領投 11 億元,兩年融資超 24 億元,估值超 70 億;7 月 7 日星動紀元獲近 5 億元 A 輪融資;7 月 8 日它石智航獲美團戰投領投 1.22 億美元天使 + 輪融資,成立 5 個月吸金約 17 億元;同日云深處獲近 5 億元新一輪融資。
而曾是融資最多的智元機器人,未等來新一輪融資官宣,卻以收購上市公司的方式改寫格局。收購后,智元有了面向公眾資本市場的窗口,上緯新材業務之外的 “概念” 發生改變,與具身智能和智元直接關聯。這是硬科技創新發展史中不常見的操作。
此前,硬科技創新公司通常先構建技術閉環,再構建商業閉環,通過規模化展現飛輪效應,從私募到公募逐步走向資本市場,即便營收增長和扭虧為盈需時間檢驗,路徑也約定俗成。而智元機器人創造了一種似乎更容易的新捷徑。
這場操作疑云重重,卻聰明得不像實力派,為具身智能行業乃至硬科技領域的資本化路徑,投下了一顆值得深思的石子。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