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主任到蘇敏阿姨:女性出走之后的“審判”
日期:2025-10-19 15:55:39 / 人氣:41
"我們都知道劉小樣的故事,她曾面對鏡頭說出一句讓無數人記住的話——“我寧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劉小樣多次離家外出、打工、學習,又因為婆婆生病與家庭責任一再返鄉。她的出走并不壯烈,卻真實地呈現了那個年代女性在家庭與自我之間的搖擺。但她的故事像是一個早到的隱喻,提醒我們:出走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離開,而是一場與社會結構的長期纏斗。
二十多年過去,“女性出走”成為新的社會熱詞,在文學與影視中也總被書寫為自由的象征。從蘇敏的房車旅行,到房主任的脫口秀段子,再到傅首爾在鏡頭前的離婚告白——女性出走的故事頻頻登上熱搜,被流量點亮,也被輿論碾壓。她們獲得關注,也承受質疑;被贊為勇敢,也被批評為“表演”。
自由的敘事在被拍手歡迎的同時,也被市場包裝、被話語規訓。那些離開的女性似乎終于“被看見”,卻仍然無法徹底“被理解”。當女性真的離開家庭、婚姻與期待,走向公共舞臺時,她們卻常被審問、被質疑、被消費。從房主任、傅首爾到蘇敏,她們的“出走”被看見,也被圍觀——自由成了一場必須付出代價的敘事。
女性可以出走,但不能“出格”
在今年的脫口秀舞臺上,“脫口秀新人”房主任成了最意想不到的“頂流”。
這個來自山東臨沂沂蒙山的“信息中心主任”大方地講述著自己更年期絕經,帶著兩個女兒凈身出戶離開婚姻的故事,她的段子好像是給自己的傷口撒鹽,卻又用笑聲把疼痛藏了起來。房主任讓無數觀眾看見了一個50歲的農村女性如何走出困境,因此也被網友稱作“脫口秀版《出走的決心》”。
節目播出后,房主任迅速爆紅。然而,在流量與掌聲之后,她也迎來了質疑——有人指責她“抹黑前夫”,有人懷疑故事“編造”。曾經的共情,轉瞬成為公審。
很快,有人爆料稱房主任的表演內容不屬實,存在“抹黑前夫”和“篡改事實”的情況。雖然房主任很快發視頻進行了反駁和回應,但仍因其將公公的行為安在已故婆婆的名義上進行劇本創作被輿論討伐。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開始“扒”她說的具體細節,試圖核實哪些是真實、哪些是改編甚至代寫,甚至在知乎上發帖問“房主任在脫口秀節目中爆火了,她的經歷都是真的嗎?”。
房主任“塌房”了。有人質疑她的段子夸大了婚姻沖突,有人說她“編造凄慘的人生”,甚至有人公然討論她的丈夫有沒有權利“收拾她”。就好像脫口秀界的“出走的決心”剛發動引擎,還沒開出小區門口就被交警攔下了。這場爭議不僅是個人真假之辯,更暴露了公眾對“女性出走”的雙重標準——同情她的脆弱,卻無法容忍她掌握敘事權。
前段時間,熱映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線下觀影活動中,受邀參加的兩位分享嘉賓傅首爾和蘇敏被邀請分享觀影感受。傅首爾的切入點是主角小妖怪的自我意識覺醒,認為父母可以對年輕人有一定的信心,多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困惑和迷茫,而年輕人也可以去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
蘇敏的分享則轉向豬媽媽的視角:“其實大家都在想小妖怪要不要離開浪浪山,而我則在想豬媽媽要不要離開浪浪山。因為我感覺豬媽媽的生活,它就是我前半生的生活,為了家庭,為了孩子,還有就是照顧酗酒的丈夫”,這個由她自身經歷出發的思考獲得了現場觀眾的歡呼和掌聲。
但當現場發言片段流到互聯網上,卻遭到了網友的圍攻。許多網友認為《浪浪山小妖怪》中小豬妖離家打拼但一直思念母親,回家探視時家人團聚,豬媽媽對小豬妖關心的劇情是真實的在外打工人和母親關系的寫照;而小豬妖意外繼承了修仙失敗的父親的絕招,在最后的戰斗中和伙伴們成功御敵,更是在描寫家庭的羈絆,動畫電影本身是以家庭為核心觀眾群,不應該與嘉賓個人“離婚”和“離家”的人設有關聯。嘉賓的輿論在豆瓣引發了差評潮,出現大量一星惡評抵制電影,更有報道稱這次失敗的宣發讓“該片票房驟降3個億”。
熟悉傅首爾和蘇敏的人都知道,她們的發言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從自己的真實經歷出發。傅首爾從《奇葩說》進入觀眾視野以來,一直以敢拼的女強人形象示人,在去年與丈夫老劉在《再見愛人3》官宣離婚。雖然她一再強調“離婚不是破壞家庭,而是嘗試重建一個更健康的關系”,離婚后她與前夫友好往來,也與兒子關系親密,但輿論仍然認為她的離開是蓄謀已久。
而蘇敏阿姨的前半生里,一直為家庭隱忍付出,照顧女兒和外孫長大,給母親養老,同時還需要面對丈夫的肢體暴力和冷暴力。在2020年,她下定決心離開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以一人一車一帳篷的方式自駕出走全國。
她嘗試過沖浪,前往了珠峰大本營,游玩九寨溝……依靠鏡頭里蘇敏阿姨對于她自我和生活的重建,一度獲得了網友關注,成為了擁有百萬粉絲的自媒體博主,同時她的經歷也被改編成了電影《出走的決心》。
但隨著蘇敏在今年1月成功離婚,輿論對她的態度也悄然改變。此前,蘇敏在采訪中表示,“我‘母責’已盡,沒有對不起任何人,是該為自己活一次了”。她的出走一度被公眾視為“正當防衛”。但當她開始變現、出版、直播謀生,這種正當性又被迅速剝奪,這份對人生的掌控便被視為“變質”。
有網友評論:“這種慶祝離婚是值得嗎?”,“這個博主一開始自駕的行為很勇敢,第一次換房車時候挺替她開心的。但后面,反復的訴說,越來越多廣告,也能理解,但不再關注了。”
兩位女性的經歷本身就印證了《浪浪山小妖怪》里一句感動許多人的臺詞——“我想要活成我喜歡的樣子”——可是當她們真的以“離婚女性”的身份表達自我時,卻會觸碰敏感的公共神經。電影宣發引起的輿論和房主任塌房一起,讓我思考:女性出走了,可是然后呢?她們是否能繼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或者說,出走的敘事雖然成立,但出走能否成為一種可被市場認可的價值?
盡管房主任、傅首爾和蘇敏的個案有其特殊性,但她們所遭遇的輿論困境卻清晰地指向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當文學和電影中的女性出走敘事,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成長圖景:女性應當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爭取愛的自由,自我表達的空間,乃至遠行,追求個人幸福和職業理想。
然而,現實為出走的女性補完了結局——女性可以出走,但一旦把這種痛苦拿到公眾面前,成為熱點話題、挑戰敘事邊界、乃至轉化為商業價值,就會迅速遭到反噬。金錢規則仍然和父系社會深度綁定,女性的離開被視作對傳統秩序的挑釁。
出走去打拼的女性是被鼓勵的,不過前提是這些女性最終仍會回歸到主流價值,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職場女性,同時也是一個合格的妻子。溫和的“逃生”可以被描繪成一條詩意的、帶有治愈感的路,但一旦涉及到利益,出走的女性就需要額外的解釋“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且仍會被打上背叛的標簽。
這些故事的反復出現,恰恰暴露了一個尷尬的真相——
社會對女性出走的態度,始終是有條件的:她們可以離開,但必須溫順地離開;她們可以自由,但不能因此獲利。
文學中女性的遠行
這些輿論對女性出走的敵意,并非偶然,它在文學和思想傳統中早已有跡可循。
英國學者多琳·馬西在《空間、地方與性別》中指出空間的概念是基于社會建構的,與性別密切相關。女性往往被限制在私人、靜態的“家庭”空間,而男性則更自由地在公共空間中活動。傳統的社會規范對空間進行了“編碼”,公共領域通常被視為男性,而家庭領域通常被視為女性。
多琳·馬西認為婦女的流動性受到多種方式的限制——從身體暴力到社會期望——這實際上將她們“囚禁”在某些空間和社會角色中。主動離開家庭空間的女性,不僅被視為越界,更是對性別秩序的挑戰。
女性的出走在網絡時代有了新形態——她們的地理流動變得可能,但輿論空間的邊界依然森嚴。這正印證了多琳·馬西所言:空間本身是一種社會建構,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連。
但隨著對性別平權關注的上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和選擇權也獲得更多認可。我看到愈來愈多的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通過離開熟悉的家庭或封閉空間,進入公共領域,展現出對自我掌控的渴望與行動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成長遷徙型——她們通過離開原有環境,完成自我覺醒和身份認同的塑造。
無論是《布魯克林》中從愛爾蘭跨越大洋來到紐約的艾麗絲,《弗蘭西絲·哈》和《伯德小姐》里去紐約找尋自我的女主角,《涉足荒野》里真的獨自徒步超過一千英里,穿越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27歲女生謝麗爾,亦或是《艾米麗在巴黎》中遭遇職場挑戰、文化沖突和人際摩擦的艾米麗。她們的出走不僅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對“我是誰”“我要在哪里生活”的追問。
這種“出走”的敘事在文學作品中同樣得到生動體現。埃萊娜·費蘭特的《我的天才女友》中的兩位女主角——埃萊娜與莉拉——成長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底層社區,她們的世界被嚴格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階層所界定。
莉拉雖然留在社區,卻通過智慧和反抗意識挑戰男性控制;埃萊娜則通過教育與寫作進入大學和知識分子圈層,這種地理與社會身份上的遷移不僅是“出走”,更是精神與文化空間的拓展。她們通過離開熟悉的環境,在外部世界中探索自我,實現了對話語權、社會行動可能性以及主體性的重新定義。
正如多琳·馬西所言,空間與權力交織,女性通過占據新的社會與文化空間,重寫了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如格蕾塔·葛韋格在《小婦人》中寫下的那句“我不懼怕風暴,因為我正在學習航行”一樣,女性通過出走,把原本固定的家庭和社會角色拋在身后,在未知的旅程中探索自己的航向。
這種文學和影視中的“出走”敘事展示了女性突破固定角色、探索未知空間的可能性,但虛構中的自由并不代表現實的自由——正如安妮·埃爾諾在母親身上看到的那種矛盾:經濟獨立并不等于精神解放。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安妮·埃爾諾在《一個女人的故事》中追憶了自己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個出身貧苦、靠小店生意改變命運的勞動女性,希望女兒不再像自己一樣起早貪黑地賺辛苦錢,而是成為知識分子——“她每天從早到晚賣土豆和牛奶,就是為了讓我能夠坐在階梯教室里聽老師講柏拉圖”。雖然母親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也為女兒能夠成為大學生而感到自豪,但同時她又有一種內在的束縛。在女兒結婚前夜,她依然囑咐:“努力把你的家庭經營好,可別讓人把你休了。”
埃爾諾通過對母親經歷和心理描寫,揭示了女性自由成長的復雜性:即便具備能力與條件,女性仍常在家庭期望、社會規范與代際觀念的夾縫中猶豫,仍會對于自己可以擁有的家庭領域之外的自由感到踟躕,既渴望又害怕這份“自由”有松動的可能。
失敗的出走與被收編的自由
父權社會對女性出走的虛假“許可”——既希望她們制造出新的“自由幻想”,又不希望她們真的挑戰現有秩序——讓我想起愛爾蘭作家埃德娜·奧布萊恩的《出走》三部曲。
它講述了兩個愛爾蘭少女凱特和芭芭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傳統走向自我探索的過程。少女欺騙了父親和兄長,悄悄逃離村莊,但是在大城市里的她并沒有獨立,而是依附于另一個男性,在愛里失衡,在欲望中糾結。
初次讀完,我稍稍有些失望,要知道這部作品在當時的愛爾蘭社會幾乎被視為對道德的冒犯,但在今天,這樣一個“為愛迷失”的故事——一個少女愛上已婚男子、為他做情婦、為他委身、最后背叛——在題材上已不再顯得先鋒,甚至略顯陳舊,像是《故事會》刊載的通俗愛情,有一個破敗的結局。
可正是這樣一個并不成功的出走令我難以忘懷。在三部曲的終章中,凱特并沒有通過愛情完成解放。她嫁給了一個她幻想中的成熟男人,但在婚姻中逐漸喪失自我。她對“愛情”的執念最終讓她成為了一個更隱秘的犧牲者——她把逃離家庭的欲望投射到愛情上,卻沒意識到她走進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枷鎖。
而她的女伴芭芭看似更加清醒、聰明、不受情感裹挾,她以譏諷與聰明對抗權威,最終卻也走入了一個按部就班的財產交換的婚姻。她沒有淪陷于愛情,但她也沒有真正掙脫社會結構。她的婚姻建立在物質和社會地位的交換上,缺乏情感的共鳴。兩位女性的經歷揭示了即使在追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依然難以擺脫社會結構的束縛。
凱特與芭芭的故事之所以重要,并非因為情節本身,而是因為她們的‘逃離’揭示了一種循環:女性以為自己離開了父權,卻在愛情、婚姻中進入另一種形式的服從。
埃德娜的小說主角凱特的出走其實和她自己的人生很像。埃德娜出生于1930年的愛爾蘭的克萊爾郡,一個“只有一匹馬、一家酒店、擁有27家酒吧的小鎮”。1951年埃德娜遇到了40歲有過一次失敗婚姻的作家歐內斯特·蓋布勒,雖然家人試圖阻止兩人的戀愛關系,甚至前往蓋布勒的別墅試圖帶走埃德娜,但她們還是結婚了。這段倉促的婚姻像小說中凱特和尤金的婚姻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1964年,埃德娜與丈夫離婚,帶著兩個兒子前往倫敦。
埃德娜于2024年離世,享年93歲。在她離世后上映的傳記型紀錄片《藍色之路》里,披露了沖動婚姻背后的故事:在《出走》出版后,蓋布勒開始嫉妒妻子的成就,試圖將她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由于無法擁有自己的銀行賬戶,蓋布勒幫她簽署了版稅支票,并從中分給她一筆零用錢作為家政津貼。蓋布勒甚至在她的日記中做出批注,寫下聲稱他是她書背后的真正有天賦的創作者。“你可以繼續寫下去,但我永遠也不會原諒你,正是這句話成為他們婚姻的喪鐘。”
但幸運的是,和小說中被婚姻困住無法掙脫的凱特不同,埃德娜離婚后仍然勇敢向前,在倫敦依靠女性先鋒創作聲名鵲起,并持續文學創作為女性發聲。她的家成為倫敦文藝名流的聚集地,瑪格麗特公主和朱迪·加蘭等人曾在此徹夜跳舞,保羅·麥卡特尼還為她的孩子哼唱過小夜曲。
埃德娜沒有創造一個供仰望的女性成長敘事,而是讓她的女孩失敗了。現實里,《出走》的第一部問世時,由于書中對年輕女性嘗試建立關系并享受婚外性經歷的描寫,也遭到了愛爾蘭當局的封禁,甚至被下架和焚毀。“出走”的埃德娜以現實和小說的互文揭示了《出走》真正激進的部分——女性即便實現了地理空間的遷移,比如逃離家鄉、逃離父親,也未必能逃脫那套控制其身體與欲望的深層邏輯。
在某些時候,甚至“逃離”的敘事本身都已經被體制所吸收,變成了更深層的控制形式。
結語
當我們把目光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愛爾蘭拉回今日的商業社會,會發現這種“控制邏輯”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進化出了更精巧的形式。建立在父權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已經從最早以女性作為生育的資本主義積累手段,變成了更為隱匿的,依靠女性敘事賺取話題紅利的陷阱。
房主任作為單口喜劇的新人,在“害怕網友去網爆他(前夫)”的考量下,幾番取舍后的文本創作在她爆紅之后被說污蔑;蘇敏阿姨自駕尋找自我,但在她出書,直播,前往戛納參與電影節后,輿論質疑她吃“大女主”紅利的聲浪也逐漸變大;傅首爾從《奇葩說》一路走來嘗試各種綜藝和影視劇尋求發展,人還未紅透,卻因為上節目離婚被扣上“上岸先斬意中人”的罪名。
出走的女性所獲得的商業價值,看似是社會和市場對她們的肯定,實際上卻揭示了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這些輿論的逆轉印證了福柯的“規訓權力”:當女性試圖從被觀看、被同情的客體,變成擁有話語權和定價權的主體時,社會的輿論暴力就試圖把她們拉回原位,以維持既有秩序的穩定。出走可以被允許,甚至可以被消費,但必須是溫和、可控、不動搖父權和資本共謀的秩序,觀眾、媒體、品牌、平臺,構成了新的“審查共同體”。
女性的“出走”敘事被納入消費邏輯,本質上是資本對女性情感與痛苦的再次占有——將離家、離婚、尋找自我這些個人抉擇轉化為可被購買、觀看、點贊的商品和流量。
這種收編催生了“消費主義女性主義”的陷阱,一方面它讓人誤以為通過購買她的產品,就能參與到“賦權”之中,實際上商業價值仍然是資本游戲,而資本和父權把本該具有集體抗爭性的女性聯結簡化為個人化的消費行為,稀釋了其中的政治意識。
另一方面,“她經濟”的浪潮讓資本意識到主動采用女性主義話語——比如推廣“女老板”文化或捆綁“獨立女性”——是有利可圖的,但實際它們的核心仍建立在資本的剝削勞動之上,企業文化也并不尊重女性。這種資本游戲允許企業和個人從被符號化的女性主義中獲利,同時在被戳破假面后逃避問責,但當一個“出走女性”的敘事出現時,資本游戲就會將其從利益工具變為沖突焦點,讓女性再度面對父權對她們的審判。
在《出走》三部曲問世六十五年后,埃德娜·奧布萊恩的回憶錄在國內出版,書名Country Girl:A Memoir被譯作《我無懼聲名狼藉》。但我想,真正的出走應該是能讓女性不必解釋、不必演繹,不必“聲名狼藉”的。
"
劉小樣多次離家外出、打工、學習,又因為婆婆生病與家庭責任一再返鄉。她的出走并不壯烈,卻真實地呈現了那個年代女性在家庭與自我之間的搖擺。但她的故事像是一個早到的隱喻,提醒我們:出走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離開,而是一場與社會結構的長期纏斗。

二十多年過去,“女性出走”成為新的社會熱詞,在文學與影視中也總被書寫為自由的象征。從蘇敏的房車旅行,到房主任的脫口秀段子,再到傅首爾在鏡頭前的離婚告白——女性出走的故事頻頻登上熱搜,被流量點亮,也被輿論碾壓。她們獲得關注,也承受質疑;被贊為勇敢,也被批評為“表演”。
自由的敘事在被拍手歡迎的同時,也被市場包裝、被話語規訓。那些離開的女性似乎終于“被看見”,卻仍然無法徹底“被理解”。當女性真的離開家庭、婚姻與期待,走向公共舞臺時,她們卻常被審問、被質疑、被消費。從房主任、傅首爾到蘇敏,她們的“出走”被看見,也被圍觀——自由成了一場必須付出代價的敘事。
女性可以出走,但不能“出格”
在今年的脫口秀舞臺上,“脫口秀新人”房主任成了最意想不到的“頂流”。
這個來自山東臨沂沂蒙山的“信息中心主任”大方地講述著自己更年期絕經,帶著兩個女兒凈身出戶離開婚姻的故事,她的段子好像是給自己的傷口撒鹽,卻又用笑聲把疼痛藏了起來。房主任讓無數觀眾看見了一個50歲的農村女性如何走出困境,因此也被網友稱作“脫口秀版《出走的決心》”。
節目播出后,房主任迅速爆紅。然而,在流量與掌聲之后,她也迎來了質疑——有人指責她“抹黑前夫”,有人懷疑故事“編造”。曾經的共情,轉瞬成為公審。
很快,有人爆料稱房主任的表演內容不屬實,存在“抹黑前夫”和“篡改事實”的情況。雖然房主任很快發視頻進行了反駁和回應,但仍因其將公公的行為安在已故婆婆的名義上進行劇本創作被輿論討伐。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開始“扒”她說的具體細節,試圖核實哪些是真實、哪些是改編甚至代寫,甚至在知乎上發帖問“房主任在脫口秀節目中爆火了,她的經歷都是真的嗎?”。
房主任“塌房”了。有人質疑她的段子夸大了婚姻沖突,有人說她“編造凄慘的人生”,甚至有人公然討論她的丈夫有沒有權利“收拾她”。就好像脫口秀界的“出走的決心”剛發動引擎,還沒開出小區門口就被交警攔下了。這場爭議不僅是個人真假之辯,更暴露了公眾對“女性出走”的雙重標準——同情她的脆弱,卻無法容忍她掌握敘事權。
前段時間,熱映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線下觀影活動中,受邀參加的兩位分享嘉賓傅首爾和蘇敏被邀請分享觀影感受。傅首爾的切入點是主角小妖怪的自我意識覺醒,認為父母可以對年輕人有一定的信心,多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困惑和迷茫,而年輕人也可以去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
蘇敏的分享則轉向豬媽媽的視角:“其實大家都在想小妖怪要不要離開浪浪山,而我則在想豬媽媽要不要離開浪浪山。因為我感覺豬媽媽的生活,它就是我前半生的生活,為了家庭,為了孩子,還有就是照顧酗酒的丈夫”,這個由她自身經歷出發的思考獲得了現場觀眾的歡呼和掌聲。
但當現場發言片段流到互聯網上,卻遭到了網友的圍攻。許多網友認為《浪浪山小妖怪》中小豬妖離家打拼但一直思念母親,回家探視時家人團聚,豬媽媽對小豬妖關心的劇情是真實的在外打工人和母親關系的寫照;而小豬妖意外繼承了修仙失敗的父親的絕招,在最后的戰斗中和伙伴們成功御敵,更是在描寫家庭的羈絆,動畫電影本身是以家庭為核心觀眾群,不應該與嘉賓個人“離婚”和“離家”的人設有關聯。嘉賓的輿論在豆瓣引發了差評潮,出現大量一星惡評抵制電影,更有報道稱這次失敗的宣發讓“該片票房驟降3個億”。
熟悉傅首爾和蘇敏的人都知道,她們的發言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從自己的真實經歷出發。傅首爾從《奇葩說》進入觀眾視野以來,一直以敢拼的女強人形象示人,在去年與丈夫老劉在《再見愛人3》官宣離婚。雖然她一再強調“離婚不是破壞家庭,而是嘗試重建一個更健康的關系”,離婚后她與前夫友好往來,也與兒子關系親密,但輿論仍然認為她的離開是蓄謀已久。
而蘇敏阿姨的前半生里,一直為家庭隱忍付出,照顧女兒和外孫長大,給母親養老,同時還需要面對丈夫的肢體暴力和冷暴力。在2020年,她下定決心離開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以一人一車一帳篷的方式自駕出走全國。
她嘗試過沖浪,前往了珠峰大本營,游玩九寨溝……依靠鏡頭里蘇敏阿姨對于她自我和生活的重建,一度獲得了網友關注,成為了擁有百萬粉絲的自媒體博主,同時她的經歷也被改編成了電影《出走的決心》。
但隨著蘇敏在今年1月成功離婚,輿論對她的態度也悄然改變。此前,蘇敏在采訪中表示,“我‘母責’已盡,沒有對不起任何人,是該為自己活一次了”。她的出走一度被公眾視為“正當防衛”。但當她開始變現、出版、直播謀生,這種正當性又被迅速剝奪,這份對人生的掌控便被視為“變質”。
有網友評論:“這種慶祝離婚是值得嗎?”,“這個博主一開始自駕的行為很勇敢,第一次換房車時候挺替她開心的。但后面,反復的訴說,越來越多廣告,也能理解,但不再關注了。”
兩位女性的經歷本身就印證了《浪浪山小妖怪》里一句感動許多人的臺詞——“我想要活成我喜歡的樣子”——可是當她們真的以“離婚女性”的身份表達自我時,卻會觸碰敏感的公共神經。電影宣發引起的輿論和房主任塌房一起,讓我思考:女性出走了,可是然后呢?她們是否能繼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或者說,出走的敘事雖然成立,但出走能否成為一種可被市場認可的價值?
盡管房主任、傅首爾和蘇敏的個案有其特殊性,但她們所遭遇的輿論困境卻清晰地指向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當文學和電影中的女性出走敘事,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成長圖景:女性應當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爭取愛的自由,自我表達的空間,乃至遠行,追求個人幸福和職業理想。
然而,現實為出走的女性補完了結局——女性可以出走,但一旦把這種痛苦拿到公眾面前,成為熱點話題、挑戰敘事邊界、乃至轉化為商業價值,就會迅速遭到反噬。金錢規則仍然和父系社會深度綁定,女性的離開被視作對傳統秩序的挑釁。
出走去打拼的女性是被鼓勵的,不過前提是這些女性最終仍會回歸到主流價值,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職場女性,同時也是一個合格的妻子。溫和的“逃生”可以被描繪成一條詩意的、帶有治愈感的路,但一旦涉及到利益,出走的女性就需要額外的解釋“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且仍會被打上背叛的標簽。
這些故事的反復出現,恰恰暴露了一個尷尬的真相——
社會對女性出走的態度,始終是有條件的:她們可以離開,但必須溫順地離開;她們可以自由,但不能因此獲利。
文學中女性的遠行
這些輿論對女性出走的敵意,并非偶然,它在文學和思想傳統中早已有跡可循。
英國學者多琳·馬西在《空間、地方與性別》中指出空間的概念是基于社會建構的,與性別密切相關。女性往往被限制在私人、靜態的“家庭”空間,而男性則更自由地在公共空間中活動。傳統的社會規范對空間進行了“編碼”,公共領域通常被視為男性,而家庭領域通常被視為女性。
多琳·馬西認為婦女的流動性受到多種方式的限制——從身體暴力到社會期望——這實際上將她們“囚禁”在某些空間和社會角色中。主動離開家庭空間的女性,不僅被視為越界,更是對性別秩序的挑戰。
女性的出走在網絡時代有了新形態——她們的地理流動變得可能,但輿論空間的邊界依然森嚴。這正印證了多琳·馬西所言:空間本身是一種社會建構,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連。
但隨著對性別平權關注的上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和選擇權也獲得更多認可。我看到愈來愈多的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通過離開熟悉的家庭或封閉空間,進入公共領域,展現出對自我掌控的渴望與行動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成長遷徙型——她們通過離開原有環境,完成自我覺醒和身份認同的塑造。
無論是《布魯克林》中從愛爾蘭跨越大洋來到紐約的艾麗絲,《弗蘭西絲·哈》和《伯德小姐》里去紐約找尋自我的女主角,《涉足荒野》里真的獨自徒步超過一千英里,穿越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27歲女生謝麗爾,亦或是《艾米麗在巴黎》中遭遇職場挑戰、文化沖突和人際摩擦的艾米麗。她們的出走不僅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對“我是誰”“我要在哪里生活”的追問。
這種“出走”的敘事在文學作品中同樣得到生動體現。埃萊娜·費蘭特的《我的天才女友》中的兩位女主角——埃萊娜與莉拉——成長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底層社區,她們的世界被嚴格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階層所界定。
莉拉雖然留在社區,卻通過智慧和反抗意識挑戰男性控制;埃萊娜則通過教育與寫作進入大學和知識分子圈層,這種地理與社會身份上的遷移不僅是“出走”,更是精神與文化空間的拓展。她們通過離開熟悉的環境,在外部世界中探索自我,實現了對話語權、社會行動可能性以及主體性的重新定義。
正如多琳·馬西所言,空間與權力交織,女性通過占據新的社會與文化空間,重寫了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如格蕾塔·葛韋格在《小婦人》中寫下的那句“我不懼怕風暴,因為我正在學習航行”一樣,女性通過出走,把原本固定的家庭和社會角色拋在身后,在未知的旅程中探索自己的航向。
這種文學和影視中的“出走”敘事展示了女性突破固定角色、探索未知空間的可能性,但虛構中的自由并不代表現實的自由——正如安妮·埃爾諾在母親身上看到的那種矛盾:經濟獨立并不等于精神解放。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安妮·埃爾諾在《一個女人的故事》中追憶了自己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個出身貧苦、靠小店生意改變命運的勞動女性,希望女兒不再像自己一樣起早貪黑地賺辛苦錢,而是成為知識分子——“她每天從早到晚賣土豆和牛奶,就是為了讓我能夠坐在階梯教室里聽老師講柏拉圖”。雖然母親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也為女兒能夠成為大學生而感到自豪,但同時她又有一種內在的束縛。在女兒結婚前夜,她依然囑咐:“努力把你的家庭經營好,可別讓人把你休了。”
埃爾諾通過對母親經歷和心理描寫,揭示了女性自由成長的復雜性:即便具備能力與條件,女性仍常在家庭期望、社會規范與代際觀念的夾縫中猶豫,仍會對于自己可以擁有的家庭領域之外的自由感到踟躕,既渴望又害怕這份“自由”有松動的可能。
失敗的出走與被收編的自由
父權社會對女性出走的虛假“許可”——既希望她們制造出新的“自由幻想”,又不希望她們真的挑戰現有秩序——讓我想起愛爾蘭作家埃德娜·奧布萊恩的《出走》三部曲。
它講述了兩個愛爾蘭少女凱特和芭芭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傳統走向自我探索的過程。少女欺騙了父親和兄長,悄悄逃離村莊,但是在大城市里的她并沒有獨立,而是依附于另一個男性,在愛里失衡,在欲望中糾結。
初次讀完,我稍稍有些失望,要知道這部作品在當時的愛爾蘭社會幾乎被視為對道德的冒犯,但在今天,這樣一個“為愛迷失”的故事——一個少女愛上已婚男子、為他做情婦、為他委身、最后背叛——在題材上已不再顯得先鋒,甚至略顯陳舊,像是《故事會》刊載的通俗愛情,有一個破敗的結局。
可正是這樣一個并不成功的出走令我難以忘懷。在三部曲的終章中,凱特并沒有通過愛情完成解放。她嫁給了一個她幻想中的成熟男人,但在婚姻中逐漸喪失自我。她對“愛情”的執念最終讓她成為了一個更隱秘的犧牲者——她把逃離家庭的欲望投射到愛情上,卻沒意識到她走進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枷鎖。
而她的女伴芭芭看似更加清醒、聰明、不受情感裹挾,她以譏諷與聰明對抗權威,最終卻也走入了一個按部就班的財產交換的婚姻。她沒有淪陷于愛情,但她也沒有真正掙脫社會結構。她的婚姻建立在物質和社會地位的交換上,缺乏情感的共鳴。兩位女性的經歷揭示了即使在追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依然難以擺脫社會結構的束縛。
凱特與芭芭的故事之所以重要,并非因為情節本身,而是因為她們的‘逃離’揭示了一種循環:女性以為自己離開了父權,卻在愛情、婚姻中進入另一種形式的服從。
埃德娜的小說主角凱特的出走其實和她自己的人生很像。埃德娜出生于1930年的愛爾蘭的克萊爾郡,一個“只有一匹馬、一家酒店、擁有27家酒吧的小鎮”。1951年埃德娜遇到了40歲有過一次失敗婚姻的作家歐內斯特·蓋布勒,雖然家人試圖阻止兩人的戀愛關系,甚至前往蓋布勒的別墅試圖帶走埃德娜,但她們還是結婚了。這段倉促的婚姻像小說中凱特和尤金的婚姻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1964年,埃德娜與丈夫離婚,帶著兩個兒子前往倫敦。
埃德娜于2024年離世,享年93歲。在她離世后上映的傳記型紀錄片《藍色之路》里,披露了沖動婚姻背后的故事:在《出走》出版后,蓋布勒開始嫉妒妻子的成就,試圖將她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由于無法擁有自己的銀行賬戶,蓋布勒幫她簽署了版稅支票,并從中分給她一筆零用錢作為家政津貼。蓋布勒甚至在她的日記中做出批注,寫下聲稱他是她書背后的真正有天賦的創作者。“你可以繼續寫下去,但我永遠也不會原諒你,正是這句話成為他們婚姻的喪鐘。”
但幸運的是,和小說中被婚姻困住無法掙脫的凱特不同,埃德娜離婚后仍然勇敢向前,在倫敦依靠女性先鋒創作聲名鵲起,并持續文學創作為女性發聲。她的家成為倫敦文藝名流的聚集地,瑪格麗特公主和朱迪·加蘭等人曾在此徹夜跳舞,保羅·麥卡特尼還為她的孩子哼唱過小夜曲。
埃德娜沒有創造一個供仰望的女性成長敘事,而是讓她的女孩失敗了。現實里,《出走》的第一部問世時,由于書中對年輕女性嘗試建立關系并享受婚外性經歷的描寫,也遭到了愛爾蘭當局的封禁,甚至被下架和焚毀。“出走”的埃德娜以現實和小說的互文揭示了《出走》真正激進的部分——女性即便實現了地理空間的遷移,比如逃離家鄉、逃離父親,也未必能逃脫那套控制其身體與欲望的深層邏輯。
在某些時候,甚至“逃離”的敘事本身都已經被體制所吸收,變成了更深層的控制形式。
結語
當我們把目光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愛爾蘭拉回今日的商業社會,會發現這種“控制邏輯”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進化出了更精巧的形式。建立在父權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已經從最早以女性作為生育的資本主義積累手段,變成了更為隱匿的,依靠女性敘事賺取話題紅利的陷阱。
房主任作為單口喜劇的新人,在“害怕網友去網爆他(前夫)”的考量下,幾番取舍后的文本創作在她爆紅之后被說污蔑;蘇敏阿姨自駕尋找自我,但在她出書,直播,前往戛納參與電影節后,輿論質疑她吃“大女主”紅利的聲浪也逐漸變大;傅首爾從《奇葩說》一路走來嘗試各種綜藝和影視劇尋求發展,人還未紅透,卻因為上節目離婚被扣上“上岸先斬意中人”的罪名。
出走的女性所獲得的商業價值,看似是社會和市場對她們的肯定,實際上卻揭示了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這些輿論的逆轉印證了福柯的“規訓權力”:當女性試圖從被觀看、被同情的客體,變成擁有話語權和定價權的主體時,社會的輿論暴力就試圖把她們拉回原位,以維持既有秩序的穩定。出走可以被允許,甚至可以被消費,但必須是溫和、可控、不動搖父權和資本共謀的秩序,觀眾、媒體、品牌、平臺,構成了新的“審查共同體”。
女性的“出走”敘事被納入消費邏輯,本質上是資本對女性情感與痛苦的再次占有——將離家、離婚、尋找自我這些個人抉擇轉化為可被購買、觀看、點贊的商品和流量。
這種收編催生了“消費主義女性主義”的陷阱,一方面它讓人誤以為通過購買她的產品,就能參與到“賦權”之中,實際上商業價值仍然是資本游戲,而資本和父權把本該具有集體抗爭性的女性聯結簡化為個人化的消費行為,稀釋了其中的政治意識。
另一方面,“她經濟”的浪潮讓資本意識到主動采用女性主義話語——比如推廣“女老板”文化或捆綁“獨立女性”——是有利可圖的,但實際它們的核心仍建立在資本的剝削勞動之上,企業文化也并不尊重女性。這種資本游戲允許企業和個人從被符號化的女性主義中獲利,同時在被戳破假面后逃避問責,但當一個“出走女性”的敘事出現時,資本游戲就會將其從利益工具變為沖突焦點,讓女性再度面對父權對她們的審判。
在《出走》三部曲問世六十五年后,埃德娜·奧布萊恩的回憶錄在國內出版,書名Country Girl:A Memoir被譯作《我無懼聲名狼藉》。但我想,真正的出走應該是能讓女性不必解釋、不必演繹,不必“聲名狼藉”的。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