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擴張"踩剎車":千萬人口城市為何難圓地鐵夢?
日期:2025-11-23 16:51:13 / 人氣:10

寧波軌道交通第四期規劃擱淺、洛陽地鐵二期申報遇阻、20多座重點城市新規劃懸而未決……2025年的中國城市基建版圖上,地鐵擴張的"剎車聲"清晰可聞。曾經象征城市能級的地鐵,如今正面臨史上最嚴審批門檻。從副省級城市到萬億GDP強市,哪怕是千萬人口規模,若無法邁過客流、財政、債務的多重關卡,也只能止步于"地鐵夢"門外。這場基建調控背后,是中國城市發展邏輯從"規模追逐"向"效益優先"的深刻轉型。
一、擱淺的規劃:客流強度成"生死線"
近期多個城市地鐵規劃受阻,直指同一個核心指標——客流強度。根據國家規定,擬建地鐵線路初期客運強度需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這道紅線將不少城市擋在了門外。
- 寧波:里程領先卻客流不足作為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寧波地鐵運營里程已達261公里,超過長沙、合肥等省會城市,但年日均客流僅110萬人次,客流強度0.45,遠低于0.7的最低標準,導致第四期規劃暫不具備報批條件。
- 洛陽:幸運兒陷入客流困境借助2018年"52號文"出臺前的窗口期獲批地鐵,洛陽成為非省會城市中的"幸運兒",現有2條線路運營。但受人口規模、路網覆蓋限制,其客流強度長期在0.4-0.5區間浮動,二期規劃因不達標而擱淺。
- 整體達標率不足三成交通部數據顯示,全國已開通地鐵的40多座城市中,僅1/3達到客流強度標準。客流強度超1萬人次/公里日的僅8座城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長沙、西安、哈爾濱、蘭州,多數城市面臨"建得起、養不起"的尷尬。
二、政策收緊史:從"門檻抬高"到"資格凍結"
地鐵審批的收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歷經多輪政策加碼,逐步形成"史上最嚴"調控體系。
- 2018年"52號文":三大門檻確立首次明確地鐵建設需滿足"GDP超3000億元、財政收入超300億元、市區人口超300萬人"三大硬性指標,同時要求客流強度不低于0.7萬人次/公里日,且不得納入債務風險預警。包頭因三項指標均不達標,已開建過半的地鐵被直接叫停。
- "十四五"加碼:地級市資格清零明確"不受理不具備條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級市的首輪建設規劃",開通運營三年客流不達標的城市不得申報新一輪規劃。自此,國家層面未再批復任何新增地鐵城市,無地鐵城市徹底失去"上車"資格。
- 2024年至今:重點城市規劃懸停新一輪規劃審批期內,僅成都獲批但未公開線路,其余20多座重點城市規劃均處于停滯狀態。據悉"十五五"期間審批將進一步收緊,人口、客流、財政、債務的約束會更趨嚴格。
三、調控深層邏輯:基建狂熱后的理性回歸
地鐵擴張從"狂飆"到"踩剎車",本質是城市發展邏輯的轉變,背后暗藏三重現實考量。
- 擴張后遺癥顯現2008年后,在"四萬億"投資和房地產熱潮推動下,中國地鐵用10余年走完歐美百年歷程,2019年覆蓋城市超40座。但盲目擴張導致資源錯配,不少三四線城市借輕軌、云軌"曲線上車",最終淪為爛尾工程——廣西桂林、廣東汕頭、安徽蚌埠等多地云軌項目停工,柳州輕軌因規劃未獲受理,僅因橋墩擋路就拆除引發爭議。
- 財政壓力難承重負地鐵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單公里造價通常超5億元,運營成本高昂。據統計,28座公布數據的地鐵公司中,扣除政府補貼后僅2城盈利,26城虧損。在財政"過緊日子"的新常態下,持續補貼已難以為繼,哈爾濱就因債務風險導致客流達標的二期規劃被退回。
- 人口與需求基本面變化人口達峰、城鎮化增速放緩,疊加房地產調整,地鐵客流增長乏力。以泉州為例,雖全市人口超800萬,但"強縣弱市"格局導致市區人口不足,始終無緣地鐵;寧波、洛陽等城市也因人口集聚度不夠,難以支撐大運量軌道交通需求。
四、未來方向:告別"地鐵崇拜",走向精準基建
地鐵擴張的收緊,并不意味著城市基建的停滯,而是轉向更精準、高效的發展路徑。對于未達標城市,應摒棄"地鐵崇拜",根據自身規模選擇中低運量的軌道交通方式,如現代有軌電車、BRT等;已開通地鐵的城市需優化線路網絡,提升客流強度,通過TOD開發等模式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正如專家所言:"不是每座城市都需要地鐵,沒有經濟、人口、財力、客流的全方位支撐,盲目追逐只會埋下債務隱患。"未來的城市基建,將更注重"量力而行、適度超前",在民生需求與財政可持續之間找到平衡。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