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培之“疾”
日期:2025-07-17 18:53:24 / 人氣:52
"很長一段時間里,教育的語義不斷擴張:它不僅指向分數與能力,還承載人格養成、審美培育與創造力的理想寄托。
藝術教育一度是“素質教育”的象征,也曾承載著家庭在階層躍升之外的另一重想象,一種更完整、不被過度功利化的成長路徑。然而,這種多元教育觀正在悄然收縮:當不確定性成為主旋律,家庭、學校、資本與政策系統開始默契地收回那些“當下看不出用途”的教育投入。藝術教育,往往是最先被收回的那一項。
在今天的教育語境中,藝培正逐漸成為“最不急用”的部分。一些家長暫停興趣班,機構壓縮招生,教室空了一半,但話語仍在重復:“孩子要全面發展”“不能只會考試”。變化不在于這些說法是否正確,而在于它們是否還值得堅持。在“分數、路徑、兌現”的優先級排序中,藝術越來越難自證其“價值”。
當教育重新退回“路徑分配”“技能兌現”的基本功能,藝術教育便必須面對一個根本問題:它能否“證明自己有用”?如果不能,它只能學會適應一種新的生存邏輯。“備案”“白名單”“差異化生存”成為行業熱詞,小紅書上“藝培轉型”“藝培轉讓”瀏覽量突破250萬,“藝培等于易賠”成為從業者間的自嘲。而這一切,在2025年暑期的市場體感中,愈發清晰。
過去10年里,中國教育的理想性、耐心與審美,正在被一點點重寫,藝培,是那個最早顯現反應的溫度計。在這場變化里,有人尚未察覺,有人正在承受,還有人提前預判,但幾乎所有人,都已經進入了一個不同于過去的節奏。
2015:行業之名
2015年,中國教育產業迎來十年來最劇烈的一輪融資熱潮。對藝術培訓而言,這并非真正的起點,卻是“賽道拉平、資本集聚、政策共識”三重力量首次協同發聲,將其講述為“一個行業”的起始時刻。
一方面,政策開始有意識地介入并塑形。5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等三項文件,并設立全國102個藝術素質測評試驗區,明確將藝術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這是藝培首次以結構化姿態被納入國家教育治理體系,不再只是“興趣培養”或“才藝加分”的邊緣補充。
另一方面,資本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美術寶宣布獲得藍馳創投與順為資本聯合注資的3000萬元A輪融資;鋼琴陪練平臺“彈吧”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星空琴行獲得2000萬美元C輪,布局線上預約與上門教學結合的學習體系;The ONE智能鋼琴由朗朗代言并投資,提出“硬件+軟件”的多生教學模式。
“線上化”“智能化”“陪練賽道”“藝考紅利”成為當年的關鍵詞。一批平臺型選手開始講述藝培的新故事:從個體教學到技術平臺,從街角門店到資本估值,從經驗導向到標準化復制。藝術教育首次具備了被規模化、結構化、系統管理的可能。
也是在這一年,藝考培訓迎來顯著擴張。全國藝考生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均培訓費用達3.5萬元。整體市場規模估算為550億元。以藝考為錨點,美術、音樂、表演等子類目成為“從興趣到升學”的過渡通道,藝術教育由此進入了可投資、可治理的樣本名單。
從此,藝術培訓第一次被完整講述為一個行業:它擁有了專屬關鍵詞匯、資本敘事與政策坐標,被納入“市場規模”“賽道估值”“政策紅利”的時代語法,進入一種合法化的語言秩序。恰恰是這套看似理性清晰的定義,掩蓋了其作為“被容納者”的制度脆弱。
這正是許多后續問題的源頭。當一個教育行為必須以“行業”的方式講述,它所依托的,不再只是教學邏輯,而是被制度與資本共同編排的生長邏輯。那一年的教育語境與消費焦慮,某種意義上,成為后來所有變局的入口。
2016~2018:制度與資本的編排
2016年初,藝培行業迎來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的企業——湖南微力量。這家主打藝考培訓的公司在一年內與上百所高中開展合作,建立80多個教學基地,迅速完成從地方畫室到資本敘事中“行業代表”的躍遷。敦善文化、環球藝盟等機構緊隨其后,“掛牌”“整合”“估值”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通用語匯。
如果說2015年是行業被命名的元年,那么2016至2018年,這種命名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僅2016年一年,全國藝培領域就出現24起千萬級以上融資事件。美術寶獲得1.18億元B輪與B+輪融資,估值突破5億元;夏加兒美術、藍鉛筆、藝伙等品牌陸續獲得資本支持,加速直營校區擴張。線下連鎖、線上SaaS平臺、藝考集訓、親子啟蒙等各細分領域輪番登場,幾乎每個子類目都曾跑出被資本寄予厚望的“明星項目”。
在這場熱潮之下,制度的手也悄然介入。2016年11月,《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案獲得通過,首次明確藝術類培訓機構的營利權,為其打開了合規發展的窗口,同時也埋下了后續監管框架的制度種子。
2017年,全國新出生人口達1760萬,人口結構尚處紅利期。君嶺藝術、荷馬教育、視感科技、上海橙趣、小音咖、番茄田藝術、畫吧、畫啦啦、音樂筆記、藝朝藝夕等機構先后完成千萬級融資,行業內開始期待“藝培界的VIPKID”出現。藝考熱繼續升溫,部分省市試點將中考音樂、美術納入計分科目,藝培愈發被視作“升學捷徑”的關鍵一環。
與此同時,教育部持續出臺支持美育的文件,提出“每生掌握一至兩項藝術技能”的政策目標;“課后三點半”政策推行,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了進入校內的機會。藝術教育首次被系統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從“補充性教育”轉向“體系內任務”。
2018年,成為這一階段的轉折點。教育部等多部門密集發布《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標志著“校外培訓整頓”進入正式軌道。資本也開始調整布局,更多投資人轉向B端賽道,押注SaaS系統、智能陪練、跨境藝考等技術中介項目。年底,教育部提出將美術、音樂、舞蹈、表演、書法等專業逐步納入省級統考,導致以“校考沖刺”為主打的培訓機構遭遇業務萎縮。
這一時期,藝術培訓完成了從“個體實踐+家庭共識”到“制度項目+市場邏輯”的轉化。它被編入了治理體系,納入了資本周期,成為一種可以被管理、被評估、被標準化的教育商品。
只是很少有人追問:這種穩固,究竟來自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敘事編排?當藝術成為“路徑”而非“內容”,它也失去了被認真對待的資格。
2019~2021:幸存者的游戲
2019年7月,一份重磅文件《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點燃了藝培行業的想象力。文件提出“五育并舉”,推動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明確支持“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彼時,剛剛經歷高壓的學科類培訓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灰色地帶的“非學科類”賽道。
一時間,“素質教育是未來”成為行業共識,藝術培訓宛若被選中的幸運者。
2020年,這種樂觀進一步升溫。疫情沖擊下,大量線下機構關停,而頭部在線藝培平臺迎來一波反周期增長。VIP陪練、畫啦啦、Finger、快陪練等接連獲得融資,“音樂賽道”與“少兒美術”一度被視作教育投資中最后的“避風港”。
同年,全國藝考人數首次突破117萬,占高考總人數的11%。與此同時,“考編熱”推動大量藝術類畢業生轉向公職與教師編制賽道,進一步帶動藝考培訓與職業培訓的雙線擴容。藝培行業開始圍繞“升學—考級—考證—就業”構建起完整的價值閉環,產品體系愈發精細。
這場行業的“第二春”維持了不到兩年。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學科類培訓遭遇系統性清退,平均每天注銷企業超過400家。與之相對,“非學科類”被明確為“暫不納入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在政策空窗與監管模糊之間,資本與從業者迅速調轉方向,將美術、音樂、舞蹈、口才等重新包裝為“素質教育”的替代路徑。
2021年,美術寶、藝朝藝夕、趣口才、海豚音樂等品牌持續獲得融資,好未來、網易有道等教育巨頭開始布局音樂、演講等垂類賽道。
這幾年的行業氣氛,在某種意義上是從“學科歸零”后的警惕,到“素質紅利”下的短暫亢奮,最終落入一種制度性的茫然:藝培既無法回到“灰度經營”的舊日模式,也尚未獲得真正的制度正名。
它被誤讀,也被裹挾。那些從“舊賽道”中抽身的機構與個體,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一條逃脫路徑,而是通往下一輪治理的前奏。
2022–2023:緩冷之下
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管理相關工作》,首次以“文化藝術類”為對象,設定了培訓行為的基本監管邊界。
隨后十個月,全國28個省區市陸續出臺地方性“設置標準”,涵蓋注冊資本、場地設施、師資條件、課程內容與招生宣傳,監管門檻被逐一列明,藝培行業進入制度化治理的實操階段。
年底,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強調“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校外培訓不進校園、不進教材、不進課堂”,宣示“非學科類”培訓治理將轉入常態化與深水區。
監管不再是一刀切式的封堵,而是以“制度編織”為手段的綿密介入。藝培行業從此前的灰色增長,步入制度光譜之內。
真正的寒潮,來自細水長流般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供需兩端同步降溫。
在需求端,經濟下行與消費信心不足成為主要變量。試聽課仍舊絲滑,但成交率顯著下降。“等等看”“等個優惠”的猶豫情緒成為主流。價格成為敏感詞,原本定位中高端的藝培課程逐步“向下”探底。反倒是主打“性價比”的社區工作室與個體教師,在口碑、黏性、成本控制等維度上獲得了結構性優勢。
在供給端,行業結構也悄然重排。大型連鎖品牌收縮戰線,直營轉合伙;中型機構大面積退場,人員解散、租約終止、品牌停更。留下的,是那些在社區樓道、城中村一角盤踞多年的“個體戶”,租金可控、人脈穩固,甚至因為體量小、不被察覺而在制度縫隙中幸存。
某種意義上,藝培行業先于“去市場化”實現了“去機構化”。以標準化、規模復制、品牌溢價為特征的一整套邏輯,正在被悄然瓦解。根據IT桔子數據,2022年全年教育行業僅發生64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約30億元,為近五年最低。進入2023年,素質教育融資銳減至個位數,藝培更是鮮有身影,僅Solo音樂等個別線上平臺獲得引人注目的注資,幾無新進資本進場。
這是一次由制度調控與市場擠壓共同作用的常態化退潮:無聲、緩慢,卻幾乎不可逆。一些家長甚至未曾察覺:孩子原本就讀的畫室,在這個夏天悄然關門,公眾號不再更新,課程再無下一期。
那些留下來的“幸存者”,往往也在一個低配系統中勉力維持。沒有人是真正的例外,只是病灶不同,周期各異。
2024~2025:白名單時代
2024年,藝培行業悄然進入“白名單治理”階段。《校外培訓管理條例》首次明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須在“全國綜合監管平臺”完成全流程備案,接受“黑白名單”制度管理。2025年1月,《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正式發布,標志著藝培治理進入數據化、常態化的軌道。
暑期尚未到來,多個省份已相繼試行白名單制度:河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名單之外,意味著退出。不少曾在資本市場風光一時的明星項目,悄然缺席在冊,消失得無聲無息。
白名單代表的是一整套新的生存邏輯:注冊資本、辦學場地、教師資質、課程備案、收費管理、安全預案,每一項都可成為淘汰標準。那種依靠情懷、口碑與朋友圈流量維系的“散點式生存模式”,在此體系下被系統性清理。
同年初,《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發布,提出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這意味著一方面,學校內部的美育能力正被系統性加強;另一方面,藝培機構所處的外部市場空間,正在被制度化地重新劃分。
《琴行經營報》指出,行業結構已呈“啞鈴型”:高端市場被藝術學院附屬及知名品牌壟斷,資源密集、消費穩定;低端市場則由個體教師主導,靈活接地氣、抗壓性強。真正被擠壓的是中端,原本主力消費人群、年課消費在1至3萬元區間的家庭,既買不起高端,又嫌棄低端,成為監管與市場雙重擠壓下的“夾層”。
據黑板洞察數據,2024年全年教育行業融資49起,素質教育賽道僅4起,無藝術教育項目身影。行業像一臺降速的機器,在合規軌道上緩緩滑行。
然而,并非所有機構都在退場。一批扎根社區的小型工作室悄然活了下來。一臺鋼琴,一位老師,一個教室,不上榜,也不上平臺。
一個行業如果只能靠豁免存活,那本身就是一種病灶。所謂合規生存,不僅是體制內規則的再分配,也是一種體制外的本能自適應。這也解釋了一個看似悖論的現實:監管越精密,機構越少,藝培的存在方式反而愈發多樣。如水之就形,悄然回流。
它不再是一門“好生意”,卻仍然是一些人不愿放棄的生活方式。
疾在何處:一場始于邊緣的內傷
在中國教培的廣闊版圖中,藝術培訓始終是一塊特殊而邊緣的地帶:它不像學科輔導那樣與分數直接掛鉤,也不像體育培訓能被“體教融合”“健康中國”等宏大敘事兜底安放。在政策體系中,它長期游走于模糊地帶;在家庭預算中,它屬于可有可無的“彈性支出”;在資本邏輯里,它難以標準化、規模化、快速變現。
這構成了藝術培訓的第一重“疾”,制度性的中立。它既未獲得顯著扶持,也從未被徹底排斥,卻因此始終處于一種空白治理的縫隙之中。任何一次監管收緊,它都可能被順帶清理;而每一輪扶持風口,它總能擦肩而過。
第二重“疾”,來自它根本的非標準性。音樂、美術、舞蹈等教學,高度依賴個體天賦、時間積累與人師相授,難以像語數外那樣切割成模塊、包裝成課程。這種不可復制、不可控的教學特性,使得藝培難以跑出“爆品”邏輯。連鎖化、數據驅動、SaaS管理,這些在K12或職業教育中奏效的規模機制,在藝培面前屢屢失靈。
第三重“疾”,藏在市場的錯位期待中。許多家長將藝培視為一種“有用的無用”:既希望它提升孩子的素養,又期待它在升學中“加點分”。但當加分政策取消、藝考標準收緊、升學路徑愈發撲朔迷離,這份寄托也迅速崩解。藝術教育在現實面前,變得“非必需”,最終只剩下那層易碎的“修飾性功能”。
第四重“疾”,在于這個行業缺乏自我敘述的主體性。每一次風吹草動,藝培行業總是以“情懷”或“市場”發聲,卻難以在教育話語中爭取到清晰、正當的位置。它無法組織起自己的解釋系統,它不屬于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也就難以獲得制度性的持續保障。這是一種失語癥。
而更深一層的“疾”,來自整個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集體混淆:藝術究竟意味著什么?是素養,是技能,是消費,是象征性的中產門票?是人格的養成,還是審美的慰藉?沒有明確目標,也就難以形成穩定認同。它既不是功利主義的最優解,也不是理想主義的棲息地。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行業長期處于雙重邊緣:制度的邊緣,認知的邊緣。它既非“剛需”,也不“剛性”;既無“風口”,也缺“庇護”。
比起驟冷驟熱的輿情波動,或偶爾引爆的維權事件,這種緩慢的、沉默的“疾”更值得警惕。它是一種無聲的抽離,是一種系統性地回避“教育何為”的集體逃逸。在那些關于“審美”“素質”“完整人格”的溫柔語匯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內部掏空。
它不劇烈,卻漫長;不是命運的摧毀,而是溫水的褪場。也正因如此,難以察覺,更難抗拒。
“黃金時代”的倒影
一個時代如何對待藝術教育,從來不只是預算安排的結果,更是它所認定的價值排序的鏡像。
我們當然不否認,藝術教育曾擁有過短暫而熱烈的“黃金時代”,它與升學掛鉤,與階層躍遷相關,也因“素質教育”的召喚贏得過市場的青睞。熱度散去之后,真正值得追問的是:當一項教育內容無法立刻兌現為分數、證書或回報,它還值得存在多久?
布迪厄說,文化資本是一種隱性的階層資源,包括受教育經歷、審美品味與日常修養,通常通過學校制度和社會評價標準代際傳遞。在中國,藝術培訓一度是中產家庭積累文化資本的主要方式:送孩子學琴、畫畫、跳舞,不只是為了興趣,更是為了獲得一種體面身份和社會認同。但問題來了:如果文化資本真的有效,為什么越來越多家庭開始主動放棄這類投入?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套文化資本并未真正“內化”為中產家庭穩定的價值信念。人們追求的并非藝術本身,而是藝術附帶的“社會通行證”。一旦這張通行證失效,投資邏輯便隨之崩塌。換句話說,當文化資本被消費與模仿取代,它的脆弱性在危機時刻便會顯形。
從結構邏輯轉向社會心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這場集體退出。齊美爾認為,時尚存在于“上層的區別欲”與“下層的模仿沖動”之間。藝術培訓正是在這種機制中被高度仿效的現象。當“模仿的代價”日益上升,而“區別性的回報”卻持續下滑,這種幻覺就會悄然破裂。人們不是真的相信藝術教育,只是因為“別人都相信”,我們不得不參與。這是一種典型的意識形態自陷裝置:在一套看似自愿的文化消費中,隱藏著對社會期待的被動服從。
20世紀中葉,蘇聯曾高度重視兒童音樂教育,鋼琴課在許多城市家庭中蔚然成風,成為一種文化身份的標配。但到了80年代,隨著經濟結構松動,所有“非生產性技能”被視為負擔,大量音樂學校被迫關停。藝術教育的存在,仿佛始終依賴于某種繁榮時代的文化冗余。一旦進入不確定的周期,它很容易暴露其“非功能性本質”。
今天退潮的,遠不止一個產業結構。它更像是一場關于“無用之物”的集體檢驗,而我們甚至都不愿回頭看它一眼。一個社會如果失去了對“無用之物”的尊重,最終也會失去對人的尊重。
藝術,正是這樣一種“無用”的存在:它提醒我們,人類的生活并不只是為了生存或勝出。在一個事事求“結果”的年代,我們必須留下那一小塊不被衡量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節奏、色彩、身體與聲音的自由流動。在那里,他們無需解釋“這有什么用”,只需安靜地說一句:“這就是我。”
這,也許才是教育的真正起點。事實上,我們都在池塘的水底,從一個“黃金時代”,游向另一個“黃金時代”。靜靜地,向前游。
"
藝術教育一度是“素質教育”的象征,也曾承載著家庭在階層躍升之外的另一重想象,一種更完整、不被過度功利化的成長路徑。然而,這種多元教育觀正在悄然收縮:當不確定性成為主旋律,家庭、學校、資本與政策系統開始默契地收回那些“當下看不出用途”的教育投入。藝術教育,往往是最先被收回的那一項。

在今天的教育語境中,藝培正逐漸成為“最不急用”的部分。一些家長暫停興趣班,機構壓縮招生,教室空了一半,但話語仍在重復:“孩子要全面發展”“不能只會考試”。變化不在于這些說法是否正確,而在于它們是否還值得堅持。在“分數、路徑、兌現”的優先級排序中,藝術越來越難自證其“價值”。
當教育重新退回“路徑分配”“技能兌現”的基本功能,藝術教育便必須面對一個根本問題:它能否“證明自己有用”?如果不能,它只能學會適應一種新的生存邏輯。“備案”“白名單”“差異化生存”成為行業熱詞,小紅書上“藝培轉型”“藝培轉讓”瀏覽量突破250萬,“藝培等于易賠”成為從業者間的自嘲。而這一切,在2025年暑期的市場體感中,愈發清晰。
過去10年里,中國教育的理想性、耐心與審美,正在被一點點重寫,藝培,是那個最早顯現反應的溫度計。在這場變化里,有人尚未察覺,有人正在承受,還有人提前預判,但幾乎所有人,都已經進入了一個不同于過去的節奏。
2015:行業之名
2015年,中國教育產業迎來十年來最劇烈的一輪融資熱潮。對藝術培訓而言,這并非真正的起點,卻是“賽道拉平、資本集聚、政策共識”三重力量首次協同發聲,將其講述為“一個行業”的起始時刻。
一方面,政策開始有意識地介入并塑形。5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等三項文件,并設立全國102個藝術素質測評試驗區,明確將藝術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這是藝培首次以結構化姿態被納入國家教育治理體系,不再只是“興趣培養”或“才藝加分”的邊緣補充。
另一方面,資本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美術寶宣布獲得藍馳創投與順為資本聯合注資的3000萬元A輪融資;鋼琴陪練平臺“彈吧”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星空琴行獲得2000萬美元C輪,布局線上預約與上門教學結合的學習體系;The ONE智能鋼琴由朗朗代言并投資,提出“硬件+軟件”的多生教學模式。
“線上化”“智能化”“陪練賽道”“藝考紅利”成為當年的關鍵詞。一批平臺型選手開始講述藝培的新故事:從個體教學到技術平臺,從街角門店到資本估值,從經驗導向到標準化復制。藝術教育首次具備了被規模化、結構化、系統管理的可能。
也是在這一年,藝考培訓迎來顯著擴張。全國藝考生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均培訓費用達3.5萬元。整體市場規模估算為550億元。以藝考為錨點,美術、音樂、表演等子類目成為“從興趣到升學”的過渡通道,藝術教育由此進入了可投資、可治理的樣本名單。
從此,藝術培訓第一次被完整講述為一個行業:它擁有了專屬關鍵詞匯、資本敘事與政策坐標,被納入“市場規模”“賽道估值”“政策紅利”的時代語法,進入一種合法化的語言秩序。恰恰是這套看似理性清晰的定義,掩蓋了其作為“被容納者”的制度脆弱。
這正是許多后續問題的源頭。當一個教育行為必須以“行業”的方式講述,它所依托的,不再只是教學邏輯,而是被制度與資本共同編排的生長邏輯。那一年的教育語境與消費焦慮,某種意義上,成為后來所有變局的入口。
2016~2018:制度與資本的編排
2016年初,藝培行業迎來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的企業——湖南微力量。這家主打藝考培訓的公司在一年內與上百所高中開展合作,建立80多個教學基地,迅速完成從地方畫室到資本敘事中“行業代表”的躍遷。敦善文化、環球藝盟等機構緊隨其后,“掛牌”“整合”“估值”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通用語匯。
如果說2015年是行業被命名的元年,那么2016至2018年,這種命名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僅2016年一年,全國藝培領域就出現24起千萬級以上融資事件。美術寶獲得1.18億元B輪與B+輪融資,估值突破5億元;夏加兒美術、藍鉛筆、藝伙等品牌陸續獲得資本支持,加速直營校區擴張。線下連鎖、線上SaaS平臺、藝考集訓、親子啟蒙等各細分領域輪番登場,幾乎每個子類目都曾跑出被資本寄予厚望的“明星項目”。
在這場熱潮之下,制度的手也悄然介入。2016年11月,《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案獲得通過,首次明確藝術類培訓機構的營利權,為其打開了合規發展的窗口,同時也埋下了后續監管框架的制度種子。
2017年,全國新出生人口達1760萬,人口結構尚處紅利期。君嶺藝術、荷馬教育、視感科技、上海橙趣、小音咖、番茄田藝術、畫吧、畫啦啦、音樂筆記、藝朝藝夕等機構先后完成千萬級融資,行業內開始期待“藝培界的VIPKID”出現。藝考熱繼續升溫,部分省市試點將中考音樂、美術納入計分科目,藝培愈發被視作“升學捷徑”的關鍵一環。
與此同時,教育部持續出臺支持美育的文件,提出“每生掌握一至兩項藝術技能”的政策目標;“課后三點半”政策推行,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了進入校內的機會。藝術教育首次被系統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從“補充性教育”轉向“體系內任務”。
2018年,成為這一階段的轉折點。教育部等多部門密集發布《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標志著“校外培訓整頓”進入正式軌道。資本也開始調整布局,更多投資人轉向B端賽道,押注SaaS系統、智能陪練、跨境藝考等技術中介項目。年底,教育部提出將美術、音樂、舞蹈、表演、書法等專業逐步納入省級統考,導致以“校考沖刺”為主打的培訓機構遭遇業務萎縮。
這一時期,藝術培訓完成了從“個體實踐+家庭共識”到“制度項目+市場邏輯”的轉化。它被編入了治理體系,納入了資本周期,成為一種可以被管理、被評估、被標準化的教育商品。
只是很少有人追問:這種穩固,究竟來自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敘事編排?當藝術成為“路徑”而非“內容”,它也失去了被認真對待的資格。
2019~2021:幸存者的游戲
2019年7月,一份重磅文件《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點燃了藝培行業的想象力。文件提出“五育并舉”,推動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明確支持“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彼時,剛剛經歷高壓的學科類培訓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灰色地帶的“非學科類”賽道。
一時間,“素質教育是未來”成為行業共識,藝術培訓宛若被選中的幸運者。
2020年,這種樂觀進一步升溫。疫情沖擊下,大量線下機構關停,而頭部在線藝培平臺迎來一波反周期增長。VIP陪練、畫啦啦、Finger、快陪練等接連獲得融資,“音樂賽道”與“少兒美術”一度被視作教育投資中最后的“避風港”。
同年,全國藝考人數首次突破117萬,占高考總人數的11%。與此同時,“考編熱”推動大量藝術類畢業生轉向公職與教師編制賽道,進一步帶動藝考培訓與職業培訓的雙線擴容。藝培行業開始圍繞“升學—考級—考證—就業”構建起完整的價值閉環,產品體系愈發精細。
這場行業的“第二春”維持了不到兩年。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學科類培訓遭遇系統性清退,平均每天注銷企業超過400家。與之相對,“非學科類”被明確為“暫不納入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在政策空窗與監管模糊之間,資本與從業者迅速調轉方向,將美術、音樂、舞蹈、口才等重新包裝為“素質教育”的替代路徑。
2021年,美術寶、藝朝藝夕、趣口才、海豚音樂等品牌持續獲得融資,好未來、網易有道等教育巨頭開始布局音樂、演講等垂類賽道。
這幾年的行業氣氛,在某種意義上是從“學科歸零”后的警惕,到“素質紅利”下的短暫亢奮,最終落入一種制度性的茫然:藝培既無法回到“灰度經營”的舊日模式,也尚未獲得真正的制度正名。
它被誤讀,也被裹挾。那些從“舊賽道”中抽身的機構與個體,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一條逃脫路徑,而是通往下一輪治理的前奏。
2022–2023:緩冷之下
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管理相關工作》,首次以“文化藝術類”為對象,設定了培訓行為的基本監管邊界。
隨后十個月,全國28個省區市陸續出臺地方性“設置標準”,涵蓋注冊資本、場地設施、師資條件、課程內容與招生宣傳,監管門檻被逐一列明,藝培行業進入制度化治理的實操階段。
年底,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強調“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校外培訓不進校園、不進教材、不進課堂”,宣示“非學科類”培訓治理將轉入常態化與深水區。
監管不再是一刀切式的封堵,而是以“制度編織”為手段的綿密介入。藝培行業從此前的灰色增長,步入制度光譜之內。
真正的寒潮,來自細水長流般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供需兩端同步降溫。
在需求端,經濟下行與消費信心不足成為主要變量。試聽課仍舊絲滑,但成交率顯著下降。“等等看”“等個優惠”的猶豫情緒成為主流。價格成為敏感詞,原本定位中高端的藝培課程逐步“向下”探底。反倒是主打“性價比”的社區工作室與個體教師,在口碑、黏性、成本控制等維度上獲得了結構性優勢。
在供給端,行業結構也悄然重排。大型連鎖品牌收縮戰線,直營轉合伙;中型機構大面積退場,人員解散、租約終止、品牌停更。留下的,是那些在社區樓道、城中村一角盤踞多年的“個體戶”,租金可控、人脈穩固,甚至因為體量小、不被察覺而在制度縫隙中幸存。
某種意義上,藝培行業先于“去市場化”實現了“去機構化”。以標準化、規模復制、品牌溢價為特征的一整套邏輯,正在被悄然瓦解。根據IT桔子數據,2022年全年教育行業僅發生64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約30億元,為近五年最低。進入2023年,素質教育融資銳減至個位數,藝培更是鮮有身影,僅Solo音樂等個別線上平臺獲得引人注目的注資,幾無新進資本進場。
這是一次由制度調控與市場擠壓共同作用的常態化退潮:無聲、緩慢,卻幾乎不可逆。一些家長甚至未曾察覺:孩子原本就讀的畫室,在這個夏天悄然關門,公眾號不再更新,課程再無下一期。
那些留下來的“幸存者”,往往也在一個低配系統中勉力維持。沒有人是真正的例外,只是病灶不同,周期各異。
2024~2025:白名單時代
2024年,藝培行業悄然進入“白名單治理”階段。《校外培訓管理條例》首次明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須在“全國綜合監管平臺”完成全流程備案,接受“黑白名單”制度管理。2025年1月,《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正式發布,標志著藝培治理進入數據化、常態化的軌道。
暑期尚未到來,多個省份已相繼試行白名單制度:河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名單之外,意味著退出。不少曾在資本市場風光一時的明星項目,悄然缺席在冊,消失得無聲無息。
白名單代表的是一整套新的生存邏輯:注冊資本、辦學場地、教師資質、課程備案、收費管理、安全預案,每一項都可成為淘汰標準。那種依靠情懷、口碑與朋友圈流量維系的“散點式生存模式”,在此體系下被系統性清理。
同年初,《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發布,提出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這意味著一方面,學校內部的美育能力正被系統性加強;另一方面,藝培機構所處的外部市場空間,正在被制度化地重新劃分。
《琴行經營報》指出,行業結構已呈“啞鈴型”:高端市場被藝術學院附屬及知名品牌壟斷,資源密集、消費穩定;低端市場則由個體教師主導,靈活接地氣、抗壓性強。真正被擠壓的是中端,原本主力消費人群、年課消費在1至3萬元區間的家庭,既買不起高端,又嫌棄低端,成為監管與市場雙重擠壓下的“夾層”。
據黑板洞察數據,2024年全年教育行業融資49起,素質教育賽道僅4起,無藝術教育項目身影。行業像一臺降速的機器,在合規軌道上緩緩滑行。
然而,并非所有機構都在退場。一批扎根社區的小型工作室悄然活了下來。一臺鋼琴,一位老師,一個教室,不上榜,也不上平臺。
一個行業如果只能靠豁免存活,那本身就是一種病灶。所謂合規生存,不僅是體制內規則的再分配,也是一種體制外的本能自適應。這也解釋了一個看似悖論的現實:監管越精密,機構越少,藝培的存在方式反而愈發多樣。如水之就形,悄然回流。
它不再是一門“好生意”,卻仍然是一些人不愿放棄的生活方式。
疾在何處:一場始于邊緣的內傷
在中國教培的廣闊版圖中,藝術培訓始終是一塊特殊而邊緣的地帶:它不像學科輔導那樣與分數直接掛鉤,也不像體育培訓能被“體教融合”“健康中國”等宏大敘事兜底安放。在政策體系中,它長期游走于模糊地帶;在家庭預算中,它屬于可有可無的“彈性支出”;在資本邏輯里,它難以標準化、規模化、快速變現。
這構成了藝術培訓的第一重“疾”,制度性的中立。它既未獲得顯著扶持,也從未被徹底排斥,卻因此始終處于一種空白治理的縫隙之中。任何一次監管收緊,它都可能被順帶清理;而每一輪扶持風口,它總能擦肩而過。
第二重“疾”,來自它根本的非標準性。音樂、美術、舞蹈等教學,高度依賴個體天賦、時間積累與人師相授,難以像語數外那樣切割成模塊、包裝成課程。這種不可復制、不可控的教學特性,使得藝培難以跑出“爆品”邏輯。連鎖化、數據驅動、SaaS管理,這些在K12或職業教育中奏效的規模機制,在藝培面前屢屢失靈。
第三重“疾”,藏在市場的錯位期待中。許多家長將藝培視為一種“有用的無用”:既希望它提升孩子的素養,又期待它在升學中“加點分”。但當加分政策取消、藝考標準收緊、升學路徑愈發撲朔迷離,這份寄托也迅速崩解。藝術教育在現實面前,變得“非必需”,最終只剩下那層易碎的“修飾性功能”。
第四重“疾”,在于這個行業缺乏自我敘述的主體性。每一次風吹草動,藝培行業總是以“情懷”或“市場”發聲,卻難以在教育話語中爭取到清晰、正當的位置。它無法組織起自己的解釋系統,它不屬于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也就難以獲得制度性的持續保障。這是一種失語癥。
而更深一層的“疾”,來自整個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集體混淆:藝術究竟意味著什么?是素養,是技能,是消費,是象征性的中產門票?是人格的養成,還是審美的慰藉?沒有明確目標,也就難以形成穩定認同。它既不是功利主義的最優解,也不是理想主義的棲息地。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行業長期處于雙重邊緣:制度的邊緣,認知的邊緣。它既非“剛需”,也不“剛性”;既無“風口”,也缺“庇護”。
比起驟冷驟熱的輿情波動,或偶爾引爆的維權事件,這種緩慢的、沉默的“疾”更值得警惕。它是一種無聲的抽離,是一種系統性地回避“教育何為”的集體逃逸。在那些關于“審美”“素質”“完整人格”的溫柔語匯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內部掏空。
它不劇烈,卻漫長;不是命運的摧毀,而是溫水的褪場。也正因如此,難以察覺,更難抗拒。
“黃金時代”的倒影
一個時代如何對待藝術教育,從來不只是預算安排的結果,更是它所認定的價值排序的鏡像。
我們當然不否認,藝術教育曾擁有過短暫而熱烈的“黃金時代”,它與升學掛鉤,與階層躍遷相關,也因“素質教育”的召喚贏得過市場的青睞。熱度散去之后,真正值得追問的是:當一項教育內容無法立刻兌現為分數、證書或回報,它還值得存在多久?
布迪厄說,文化資本是一種隱性的階層資源,包括受教育經歷、審美品味與日常修養,通常通過學校制度和社會評價標準代際傳遞。在中國,藝術培訓一度是中產家庭積累文化資本的主要方式:送孩子學琴、畫畫、跳舞,不只是為了興趣,更是為了獲得一種體面身份和社會認同。但問題來了:如果文化資本真的有效,為什么越來越多家庭開始主動放棄這類投入?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套文化資本并未真正“內化”為中產家庭穩定的價值信念。人們追求的并非藝術本身,而是藝術附帶的“社會通行證”。一旦這張通行證失效,投資邏輯便隨之崩塌。換句話說,當文化資本被消費與模仿取代,它的脆弱性在危機時刻便會顯形。
從結構邏輯轉向社會心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這場集體退出。齊美爾認為,時尚存在于“上層的區別欲”與“下層的模仿沖動”之間。藝術培訓正是在這種機制中被高度仿效的現象。當“模仿的代價”日益上升,而“區別性的回報”卻持續下滑,這種幻覺就會悄然破裂。人們不是真的相信藝術教育,只是因為“別人都相信”,我們不得不參與。這是一種典型的意識形態自陷裝置:在一套看似自愿的文化消費中,隱藏著對社會期待的被動服從。
20世紀中葉,蘇聯曾高度重視兒童音樂教育,鋼琴課在許多城市家庭中蔚然成風,成為一種文化身份的標配。但到了80年代,隨著經濟結構松動,所有“非生產性技能”被視為負擔,大量音樂學校被迫關停。藝術教育的存在,仿佛始終依賴于某種繁榮時代的文化冗余。一旦進入不確定的周期,它很容易暴露其“非功能性本質”。
今天退潮的,遠不止一個產業結構。它更像是一場關于“無用之物”的集體檢驗,而我們甚至都不愿回頭看它一眼。一個社會如果失去了對“無用之物”的尊重,最終也會失去對人的尊重。
藝術,正是這樣一種“無用”的存在:它提醒我們,人類的生活并不只是為了生存或勝出。在一個事事求“結果”的年代,我們必須留下那一小塊不被衡量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節奏、色彩、身體與聲音的自由流動。在那里,他們無需解釋“這有什么用”,只需安靜地說一句:“這就是我。”
這,也許才是教育的真正起點。事實上,我們都在池塘的水底,從一個“黃金時代”,游向另一個“黃金時代”。靜靜地,向前游。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