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光速前行,現實世界還趴著
日期:2025-08-13 16:53:51 / 人氣:36
"
凌晨GPT5的發布會,估計大家都看得心情澎湃,我也是。AI 已經博士畢業了。朋友圈里一位朋友評:《西部世界》和《三體》,一個美,一個中,大概是對未來最有前瞻性的詮釋了。
先不說這些心塞的。作為一個現實世界行業從業者,每次新發布會看完,我的第一個想法都是:到底應該怎么用?
說實話,現在還是跟不上,科技發展太光速,但是很多實際工作中肉眼可見的障礙,依然沒有辦法破除。比如說我一直想嘗試的納米經濟學、極小顆粒度微觀數據分析、以及另類數據(比如敘事)分析,技術能做到,但是真要應用在實際中,前面不知還有幾座大山要翻(首先人類的接受度就是個最大的問題,AI倒是沒說什么)——并沒辦法真正用到實際中。
AI 光速前行,現實世界還趴著。
但是抬眼向西,看看美國經濟數據行業,看看聯儲,看看BLS(勞工統計局) 最近發生的事情,突然感覺心里平衡多了。
不要覺得美國有GPT-5就一定各行各業AI附體。技術在進步,但美國官方數據的質量卻在惡化,這種反差和諷刺感可以抹平我的一切焦慮。
比如 CPI 數據。這張圖是BLS的“CPI 插補圖”(BLS CPI Imputation)——不同顏色代表著CPI各項價格的采集和計算方式。深藍色(home cell)是直接采集到的真實價格;淺藍色(different cell)是“實在采不到,拿別的類似品類、地區的數據來估算”的“毛估估”價格。
2025年6月,淺藍色(毛估估價格)飆到了35%。而今年2月還只有9%。
美國CPI數據的重要性不用再科普了:聯儲加息、債券估值、社保發放等等等等都以它為基準——35%都是人類大腦估計出來的,那真實世界的誤差得有多大?
再比如上周五的非農就業報告(NFP),數字一出估計很多人都想馬上扔掉手機。7月只新增了7.3萬個崗位;更魔幻的是,5月和6月的數據還被大幅下修,合起來不到3.5萬個,堪稱疫情以來最慘的三個月。
修正有多離譜?2024年8月初報比7月多了2.8萬,修正后8月其實低了6.6萬。雖然主流媒體總愛用“超預期”或“不及預期”來下結論,很少提醒你這些數字隨時可能變臉哦;但是這種直接從“人臉”變成“外星人臉”級別的變化,還是很離譜的(所以懂王之后的反應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為什么這么重要的數據卻越來越糟糕?
因為在數字科技和AI高速光速發展的美國,BLS還在用很復古的人工田野調查:派采價員去門店,人工抄價格。BLS每月要調查12萬家企業和6萬戶家庭,數據收集的過程充滿了不可控。企業填表回傳率、填表時心情好壞、有沒有說實話、調查員認不認真、預算夠跑多少家,等等等等,都會影響最終結果,再加上懂王凍結招聘,大砍預算。只能靠“估算”和嚴重滯后的“修正”機制拼拼湊湊(每月初步值,接下來兩個月修改,第二年還要總復盤)。
但是如辛頓所說:人類的設計是節能型的。人類有一個天才本領,就是能基于不完整信息做出還算靠譜的判斷。所以世界還能正常運轉(雖然市場崩了)。
但不幸的是,人類還有一個AI沒有的能力:能把一切政治化。
你會發現,數據被修正之后,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是反思模型,而是先想一想“這是不是對我有利”。或者把“只相信數據”當成武器,壓制不同聲音。很多人喜歡把經濟學當科學,但這是一個充滿了小心思和權力的變量,每個數字背后都有無數看不見的博弈,更接近玄學。
但也不是沒有希望:比如英國ONS的CPI數據收集已經開始用超市掃碼器數據,自動化采集每月十億級別的商品價格,量大、覆蓋面廣,還能自動處理促銷、打折、會員價等復雜情況。還極富開創性地使用很多另類數據,連“粉絲經濟”都能捕捉到——對數據這么開腦洞,做宏觀的誰看了不迷糊?
這個世界要打怪升級的地方還多得很呢。
"
凌晨GPT5的發布會,估計大家都看得心情澎湃,我也是。AI 已經博士畢業了。朋友圈里一位朋友評:《西部世界》和《三體》,一個美,一個中,大概是對未來最有前瞻性的詮釋了。
先不說這些心塞的。作為一個現實世界行業從業者,每次新發布會看完,我的第一個想法都是:到底應該怎么用?
說實話,現在還是跟不上,科技發展太光速,但是很多實際工作中肉眼可見的障礙,依然沒有辦法破除。比如說我一直想嘗試的納米經濟學、極小顆粒度微觀數據分析、以及另類數據(比如敘事)分析,技術能做到,但是真要應用在實際中,前面不知還有幾座大山要翻(首先人類的接受度就是個最大的問題,AI倒是沒說什么)——并沒辦法真正用到實際中。
AI 光速前行,現實世界還趴著。

但是抬眼向西,看看美國經濟數據行業,看看聯儲,看看BLS(勞工統計局) 最近發生的事情,突然感覺心里平衡多了。
不要覺得美國有GPT-5就一定各行各業AI附體。技術在進步,但美國官方數據的質量卻在惡化,這種反差和諷刺感可以抹平我的一切焦慮。
比如 CPI 數據。這張圖是BLS的“CPI 插補圖”(BLS CPI Imputation)——不同顏色代表著CPI各項價格的采集和計算方式。深藍色(home cell)是直接采集到的真實價格;淺藍色(different cell)是“實在采不到,拿別的類似品類、地區的數據來估算”的“毛估估”價格。
2025年6月,淺藍色(毛估估價格)飆到了35%。而今年2月還只有9%。
美國CPI數據的重要性不用再科普了:聯儲加息、債券估值、社保發放等等等等都以它為基準——35%都是人類大腦估計出來的,那真實世界的誤差得有多大?
再比如上周五的非農就業報告(NFP),數字一出估計很多人都想馬上扔掉手機。7月只新增了7.3萬個崗位;更魔幻的是,5月和6月的數據還被大幅下修,合起來不到3.5萬個,堪稱疫情以來最慘的三個月。
修正有多離譜?2024年8月初報比7月多了2.8萬,修正后8月其實低了6.6萬。雖然主流媒體總愛用“超預期”或“不及預期”來下結論,很少提醒你這些數字隨時可能變臉哦;但是這種直接從“人臉”變成“外星人臉”級別的變化,還是很離譜的(所以懂王之后的反應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為什么這么重要的數據卻越來越糟糕?
因為在數字科技和AI高速光速發展的美國,BLS還在用很復古的人工田野調查:派采價員去門店,人工抄價格。BLS每月要調查12萬家企業和6萬戶家庭,數據收集的過程充滿了不可控。企業填表回傳率、填表時心情好壞、有沒有說實話、調查員認不認真、預算夠跑多少家,等等等等,都會影響最終結果,再加上懂王凍結招聘,大砍預算。只能靠“估算”和嚴重滯后的“修正”機制拼拼湊湊(每月初步值,接下來兩個月修改,第二年還要總復盤)。
但是如辛頓所說:人類的設計是節能型的。人類有一個天才本領,就是能基于不完整信息做出還算靠譜的判斷。所以世界還能正常運轉(雖然市場崩了)。
但不幸的是,人類還有一個AI沒有的能力:能把一切政治化。
你會發現,數據被修正之后,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是反思模型,而是先想一想“這是不是對我有利”。或者把“只相信數據”當成武器,壓制不同聲音。很多人喜歡把經濟學當科學,但這是一個充滿了小心思和權力的變量,每個數字背后都有無數看不見的博弈,更接近玄學。
但也不是沒有希望:比如英國ONS的CPI數據收集已經開始用超市掃碼器數據,自動化采集每月十億級別的商品價格,量大、覆蓋面廣,還能自動處理促銷、打折、會員價等復雜情況。還極富開創性地使用很多另類數據,連“粉絲經濟”都能捕捉到——對數據這么開腦洞,做宏觀的誰看了不迷糊?
這個世界要打怪升級的地方還多得很呢。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