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們的接班焦慮,日本幾百年前就解決了?
日期:2025-08-29 17:38:47 / 人氣:128

繼承人相關的話題總能掀起全民熱議。宗馥莉的接班困境,不過是眾多“創二代”故事的縮影——為什么她的經歷會引發廣泛共鳴?因為優秀的家族繼承者實在太稀缺了。
在中國,企業傳承是困擾無數創業者的家族難題;而在日本,接班幾乎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義務。日本企業不是糾結“接不接班”,而是討論“誰來接”。兒子、女兒、女婿/婿養子、孫輩……三代、四代甚至五代輪番登場。全球最古老的公司金剛組在日本,全球最癡迷接班的企業群體也在日本,甚至還有專門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婿養子人選輔導。當中國大量企業家步入退休潮,我們是會重演宗馥莉式的爭議,還是能像日本一樣讓傳承成為常態?
一、他山之石:日本企業的多元接班圖譜
日本企業的接班模式豐富多元,混合傳承是常態——兒子輩傳給外人,外人又傳回孫子輩。內部管理有的和諧共進,有的則暗流涌動。
1. 汽車與制造業:家族與職業經理人的交織
汽車產業是日本的代表,豐田與本田、日產走出了不同路徑。豐田喜一郎繼承并轉型父親生意,創辦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此后堂兄豐田英二、兒子章一郎與達郎、孫子章男先后擔任社長(日企CEO)。但“外人”社長也不少見,盡管他們在位時間普遍較短,業績卻可圈可點。本田、日產則更傾向去家族化,日產甚至大膽啟用外籍高管卡洛斯·戈恩。
2. 游戲行業:世襲與創新的碰撞
游戲行業的“世襲制”同樣鮮明。任天堂創始人山內房治郎,二代社長山內積良是婿養子,還將第三代社長大旗交給孫子山內溥(電玩教父)。世嘉的前身雖為外資,2003年被里見治收購后,其長子里見治紀出任CEO。
3. 成功與失敗的平衡
接班是把雙刃劍,但日本鮮少出現“雷曼兄弟二代因應對金融風險失敗致破產”這類重大潰敗案例。相反,不少家族企業實現“大勝”:優衣庫柳井正將父親創辦的男裝小店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電視購物企業ジャパネットたかた的二代旭人,憑借專業管理替代父親的個人英雄主義,轉型電商后銷售額增長54%。
4. 中小企業的傳承主力
日本中小企業廳與RIETI調研顯示,約97%的中小企業是“同族公司”,其中70%為家族直接控股;帝國データバンク(2020)調查表明,66%的日本企業由家族經營。不過,日本家族企業傳承不依賴絕對控股——柏青哥之王SANKYO創始人毒島家族持股曾超40%,小林制藥創始家族曾持約30%,豐田章男持股僅約0.1%。
日本傳承歷經多代考驗,以維穩為主,偶有“大勝”,難現“大敗”,這是日式傳承的顯著特點。
二、維穩密碼:婿養子制度與接班人培養體系
1. 婿養子:靈活的高管招聘與傳承保障
日本家族企業開辟了“婿養子”制度,將女婿“歸化”為家族一員,要求其放棄親生家庭的管理與繼承權,全心投入妻家企業。一場婿養子婚禮上,新郎父親會對親家說:“今后就把兒子交給你們了。”松下幸之助之子早逝后,他將得力部下平田正治招為婿養子,后者掌管松下20多年,被稱為“中興之主”;豐田佐吉的婿養子豐田利三郎曾任社長;鈴木修是鈴木俊三的婿養子,以強硬作風推動鈴木成為“小型車霸主”并進軍印度;任天堂二代社長山內積良是一代房治郎的婿養子。
這一制度看似封建,實則多贏:保留企業姓氏確保傳承穩定;保護女兒社會經濟地位,減少婆媳矛盾;婿養子獲得合法繼承權;避免家族產業因無繼承人破產或分散。甚至有第三方公司為經商家庭推薦婿養子,類似高端婚介與家族企業咨詢的結合。
2. 孫輩接班:系統培養與過渡角色
日本企業會直接讓孫子輩接班,培養過程精心規劃。爺爺奶奶更多“出錢”支持,企業家爺爺則深度參與。繼承人通常會出國留學,如豐田章男畢業于美國UCLA經濟學專業,后進入投行熟悉資本運作;還需打工歷練,在其他快消品牌、銀行或投行工作數年,再入職自家公司從基層做起,熟悉各部門運營邏輯。
跨代傳承中,第二代常扮演過渡者角色,在父親公司擔任董事等職務,為子女鋪路。例如小林制藥,孫子小林章浩花王修煉4年后回歸,2013年成為社長,強化品牌營銷打造多款爆款產品,2024年因紅曲風波與父親一同辭職。
3. 文化根基:姓氏、家業與長子文化的支撐
日本企業多以姓氏命名,傳統上高度重視“家”的延續,冠夫姓、男性入贅冠妻姓都體現了對姓氏的重視。企業品牌姓氏化與家族延續神圣化,讓日本人更看重“姓氏+家業”的傳承。長子或長女文化要求家中老大承擔家庭責任,再小的生意、手藝或奇特產業都盡可能繼承。若無兒子或兒子不愿接班,女性繼承人數量遠超想象——早大商科同門研討會中,女性繼承人甚至多于男性,她們多為中產家庭出身,通過學習提升能力。
日本全民接班的氛圍濃厚,還得益于多重社會因素:企業平均壽命長,傳承有意義;重視穩健而非冒險,對“姓氏+家業”有天然責任感;繼承順位制明確;商業競爭環境相對溫和;IPO家族企業在資本市場受推崇;匠人精神傳承的責任感與社會信賴;無獨生子女政策,孩子選擇多樣;高額繼承稅但有“事業承継稅制”減免;社會福利高、貧富差距小,隱私保護讓準繼承人無后顧之憂。
當然,也有部分因素讓繼承人不愿接班:部分創始人提前讓賢;個人英雄主義弱化,團隊作戰強化;接班可能邀請職業經理人;社會福利好,人們更重視個人定位;日本社會對隱私保護,準繼承人撂挑子也不會被過度關注。
三、回歸本質:中國需要怎樣的傳承?
日本傳承模式難以照搬,但背后的思考值得中國借鑒。中國與日本國情不同,家族企業常被視為守舊、不正規,互聯網企業興起讓“接班”似乎變得無關緊要——公司平均年齡短,CEO尚能再戰,不接班成為常態。
然而,中國二三線城市的中小企業,多數仍難擺脫家族參與。日本制造業接班案例豐富,且股份公司與公司法傳入早,傳承更主流。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繼承的目的是什么?拋開“家業”文化,“傳承”二字有無價值?
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日貨品質至今領先全球,制造業重視傳承,是否更易贏得客戶信任?在流量至上的時代,秉持祖輩價值觀,不盲目追逐眼球、不舍棄小眾產品線、不粗制濫造,能否提升顧客信賴度?若每一任社長都只看重短期利益、為股價焦慮,又能傳下什么?
日本企業并非完美,1990年代初“世界500強”中占比四分之一,如今已被中國企業超越。但日本企業運營大多健康,極少依賴補貼,極少大額虧損,值得學習。日本是相對成熟的中產社會,財富分配平均,而中國社會財富集中度更高、流動更劇烈。
問題的核心不只是“日本模式能否學來”,而是在機會遍地、人們渴望“二十年賺夠一輩子”的社會里,真正需要傳承的是什么?當內心有一絲想要將有形或無形之物傳給后輩的念頭時,傳承的絕不是機會主義,而是那些歷經歲月沉淀、值得堅守的價值與信念——這,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深思的答案。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