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狂飆密碼:從細分破局到本土崛起的多元突圍
日期:2025-08-29 17:39:43 / 人氣:46

在消費行業的品牌方法論中,細分市場與精準人群是品牌從0到1崛起的關鍵。但當品牌跨越初始階段,邁向從1到10的持續增長時,卻往往陷入困境。運動品牌領域,lululemon的增長瓶頸、老牌巨頭的周期挑戰、新興品牌的迅猛崛起,以及本土品牌的突圍之路,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行業圖景。
一、lululemon的增長瓶頸:紅利見頂與對手緊逼
lululemon曾是全球運動品牌的傳奇,以女性瑜伽褲為切入點,用25年時間打造出規模僅次于耐克和阿迪達斯的百億美元單一運動品牌。然而,如今它正面臨增速見頂的挑戰。今年一季度,其凈利潤同比下滑2.1%,為2021年以來首次下滑;中國同店銷售額增速從去年同期的26%降至7%。
增長瓶頸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品牌自身的局限性。作為女裝起家的品牌,其天花板相對較低。當業務快速擴張時,波動性也會增大。lululemon以運動功能特質打造女裝,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做到百億規模已屬不易,但女裝品類的增長空間有限,男裝業務做到25%左右便難以突破,鞋類及其他品類占比最多15%。同時,消費者身份認同逐漸弱化,曾經的“super girls”人群在時代變遷中發生改變,如今25年過去,這一群體已步入新的人生階段,但不再一定是品牌所定義的“super girls”,新的消費思潮如Alo定位的“It girls”或“白女”正在興起,而lululemon只是在擴展品類,向傳統大公司轉型,未能及時延展用戶定位。
另一方面,來自競爭對手的沖擊也不容小覷。Alo和Vuori等新興品牌在北美市場緊追不舍,它們的門店常開在lululemon附近,直接搶奪客群。Alo以“It girls”為定位,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Vuori則以男性lululemon的定位起家,2018年推出女裝后迅速吸引女性用戶,三年內將女裝比例做到50%。去年,Vuori營收約10億美元,Alo約15億美元,二者合計可能吃掉lululemon15%左右的份額。此外,北美市場競爭激烈,近五年其他垂類品牌的崛起也分食了lululemon的市場份額。
二、運動品牌的周期宿命:難逃的擴張陷阱
lululemon的困境并非個例,安德瑪也經歷了類似的興衰。安德瑪以速干衣起家,專注于男性健身領域,后切入橄欖球、籃球、跑步及女性市場。2010年左右是其發展高峰,但此后卻增長乏力。其創始人Plank在2013 - 2014年后急于快速擴張,與耐克在北美市場正面抗衡,卻因投入不足難以匹敵。籃球和跑步產品后勁不足,女性產品口碑不佳,定位逐漸模糊。海外市場未能及時補充營收和利潤,導致庫存積壓,不斷打折促銷,利潤下滑拉低品牌檔次,錯過運動休閑風和戶外紅利。相比之下,lululemon男性產品及口碑較好,海外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為其提供了增長點,管理團隊也相對穩定,但同樣面臨前車之鑒。
耐克和阿迪達斯則成功熬過了多輪波動周期。它們均以單一品類、單一人群起家,后擴品類、擴區域。20世紀70 - 80年代,體育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電視轉播和媒體環境的變化重塑了職業體育,耐克和阿迪達斯抓住這一時代紅利,利用體育資源和傳播資源建立了近半個世紀的領先優勢。鞋類作為支撐性品類,技術門檻較高,耐克和阿迪達斯以鞋起家,通過不斷推出經典鞋款如Air Force 1、AJ 1、Dunk以及阿迪達斯的三葉草等,保持了市場競爭力。同時,它們善于利用亞洲和中國市場,在北美或歐洲遇到收入問題時,中國市場成為保持增長的重要來源。
三、Alo崛起:社媒品牌殺出重圍
Alo是lululemon的主要新對手之一,作為主打美國白女的運動品牌,全球有130家店,絕大部分位于美國,且多靠近lululemon門店。其營收已達十幾億美元,但尚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網上評價兩極分化。Alo的設計與lululemon形成鮮明視覺沖擊,功能營銷雖不突出,但在設計和傳播渠道上有獨特之處。它被稱為“社媒品牌”,通過Tik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利用線上渠道獲得新鮮感和獨特性。
Vuori則是另一個崛起的新興品牌,以男性瑜伽產品起家,門店數量不到100家。軟銀曾對其進行投資,去年底完成8.25億美元融資,估值約55億美元。它早期通過社群營銷建立連接感,基于運動場景起步,營銷的短褲具有沙灘運動屬性。在中國市場,它定位克制,進入時間、開店速度和戰略把握較為精準,發展前景被看好。
四、昂跑與Hoka:丑鞋經濟與黑科技的崛起
跑鞋品類在全球范圍內異常火爆,昂跑和Hoka每雙鞋售價超千元,卻幾乎每年都能保持兩位數增長。跑步人群的增加和消費者對跑鞋的需求提升是主要原因,疫情讓人們更加重視健康生活方式,同時也習慣了穿著舒適的鞋子。昂跑和Hoka憑借獨特的設計和技術搶走了耐克的市場份額。Hoka的厚底鞋起初被稱為“丑鞋”,但如今成為一種潮流;昂跑的鞋底有很多小洞,同樣具有視覺沖擊力。二者在材料設計上給人新鮮感,背后有體育資源和傳播渠道的支撐。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核心技術,昂跑的cloudtec專利和Hoka的極厚中底專利,提供了出色的緩震和回彈性能,不僅適用于專業跑步運動,也為日常通勤帶來舒適感,甚至在醫療場景中得到推薦。此外,疫情后中產人群消費更加謹慎,跑鞋成為身份標識的選擇,昂跑在中國精英人群中建立了較強的身份屬性。
亞瑟士也在激烈競爭中重新翻紅。2019年,亞瑟士在跑鞋產品線上推出新的多條產品線,通過馬拉松賽事在專業市場樹立名聲。同時,它重新組合運動風格,開展聯名走秀、與大牌設計師和網紅合作,成功吸引了消費者。其二手價格在過去幾年一直較高,先在歐美和日本市場復蘇,再輻射到中國及東南亞市場,股價從疫情前到現在上漲約800%。
五、本土品牌的突圍之路:乘戶外東風,加速破圈
在本輪戶外風潮中,伯希和、凱樂石、二普緯度等中國本土運動品牌嶄露頭角。它們一方面強調功能性和技術性,利用中國供應鏈和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提供更貼合中國人體型的版型。例如,伯希和在抖音上表現出色,2024年抖音收入達3億多元,全年營收17.66億元,抓住了凱樂石價格上調后讓出的價格帶。二普緯度強調功能屬性,具有一定的受眾群體。
本土品牌聚焦戶外和女性兩大品類取得成功,原因在于這兩個品類體量龐大、聲量高,且戶外屬性在疫情后與社會風潮相結合,冬季戶外品類成為剛需,更容易破圈。相比之下,傳統籃球、足球等品類體量做到10億后管理運營難度加大,其他垂類難以在鞋服領域達到戶外和女性的體量與聲量。
然而,本土品牌也面臨著提價的挑戰。提價是品牌向上的手段,但需要用戶人群擴大和消費力提升的支撐。凱樂石敢于提價,一方面是因為有消費人群愿意為其買單,另一方面是過去20年在專業運動領域的投入能夠支撐品牌故事。但提價也存在風險,老用戶可能拋棄品牌,新品牌提價過高也面臨市場接受度的考驗。
對于本土運動戶外領域的創業者來說,避免成長陷阱至關重要。運動品牌需要時間沉淀,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才有成為真正品牌的機會。創業者應聚焦細分項目和人群,在細分領域耐得住寂寞,先維持小盤子業務,等待合適的機會實現突破。同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細分領域都蘊含著更多機會,企業應注重體育資源和傳播渠道的差異化,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運動品牌的狂飆之路充滿挑戰與機遇。從lululemon的增長瓶頸到新興品牌的崛起,從老牌巨頭的周期挑戰到本土品牌的突圍,各品牌都在不斷調整戰略,以適應市場變化。未來,誰能更好地把握消費者需求,利用技術創新和品牌營銷,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誰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