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到底好不好?
日期:2025-08-07 15:40:12 / 人氣:38
"鹿老師平時做事有個習慣,就是一定要一心多用——iPad放著視頻,手機上玩著游戲,電腦還得掛著微信聊天;或者是一邊做衛生,一邊聽碎尸案;一邊構思文案,一邊拍八虛;一邊看書,一邊敲膽經;一邊聽播客,一邊梳頭皮……她說:“你有沒有覺得一心多用很經濟,這樣一輩子活出了三輩子的體驗,加量不加價,超級劃算。”
她聲稱作為一名ADHDer,一心多用讓她感到心安,她說:“我沒有辦法做到同一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所以洗頭、冥想、游泳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啟動就很困難。”
所以我們一度在“孩子寫作業時是否可以一心多用”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我認為寫作業就應該一心一意,但她認為應該允許孩子寫作業的同時做一些不用腦的小動作,比如可以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盤串,或者做引體向上。
那么一心多用到底好不好?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腦處理任務時,是怎樣的工作機制。
大腦在處理任務時,往往涉及到感知、記憶、推理、語言和決策等活動,需要大腦中多個腦區和多個神經網絡協同運作:
感覺皮層接受外部刺激,例如視覺、聽覺。
丘腦對信號進行初篩和傳遞。
前額葉皮層和頂葉皮層負責分析、決策、執行和注意力分配。
顳葉與海馬體負責記憶的存儲與提取。
基底神經節負責習慣性動作和自動化動作的處理,例如走路、騎自行車。
運動皮層負責執行和輸出動作,例如說話、打字。
小腦負責調節動作的協調性和語言的流暢性。
在大概了解了這個運行機制之后,我們再來看大腦是如何處理多個任務的。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任務的處理需要占用認知資源,加工任務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不過好消息是,人類的大腦對信息加工(任務處理)存在兩類加工:一、意識控制的加工。二、自動化加工。
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認知資源和注意力的參與,而且可以由大腦自己分配和調整注意力資源的分配。比如,此時此刻,我是復習數學還是復習語文,這由我們主動調動和分配自己的“腦子”。
而自動化加工是不需要占用太多認知資源的,它不需要注意力的參與,是自動進行的。比如走路就是一種自動化的加工,我們不需要全神貫注地想著怎么邁腿,怎么擺手就可以完成這個動作,所以人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聊天。
當然,經過充分的練習之后,有一些意識控制的加工也可以轉化為自動化的加工——比如騎車、打字、織毛衣等活動。作為初學者來講,最好不要一心二用,因為此時這些活動還屬于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力的參與,分心就很容易出錯。但熟能生巧的老手,往往可以一邊騎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打字一邊聽歌,一邊織毛衣一邊看甄嬛傳,因為前者已經通過訓練成為程序性記憶(所謂肌肉記憶),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說到這里機智的同學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對于低認知負荷的任務,比如自動化任務,或者一些體力勞動、家務勞動,或者聽熟悉的歌、看熟悉的電視劇,我們是可以多線同時進行的。因為自動化加工的任務,喚起的是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運作;而高認知負荷的任務,激活的是前額葉和頂葉皮層。也就是說,這兩種任務加工所需要激活的腦區是不同的,所以相互之間干擾就會較少。
反之,如果多個任務都是認知密集型,大腦都需要通過前額葉和頂葉分配認知資源,處理時注意力被分散到多個任務上,這樣每個任務獲得的資源就變少了。尤其是當多個任務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所需的認知資源相似)時,比如同時做英語聽力和聽講座,任務表現就會相互干擾,導致每個任務都做不好。
如果把我們的認知資源比喻成電壓,低認知負荷任務和高認知負荷任務之間就像是并聯的關系,不分壓;而高認知負荷任務和高認知負荷任務之間是串聯的關系,是會分壓的。
而且,對于認知密集型的任務,大腦其實是無法同時進行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可以多任務并行,但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并行,而是有先后分配和切換的。“一心多用”其實是“一心一用”的快速切換,但切換任務的時候大腦會產生“認知殘留”,做A的時候想著B,做B的時候想著A,重新拾起A時又要思考之前是從哪里斷開的,長時間如此,會增加認知負擔,引起疲勞、焦慮等問題。
所以,我覺得一心能否多用,需要分情況討論。
1. 如果是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或者熟悉的自動化任務,我們是可以一心多用的;比如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故事,一邊玩“連連看”一邊看《甄嬛傳》。
2. 對于一些啟動困難的任務,我們可以利用一些不占用認知資源的“一心多用”的小把戲來哄一哄大腦。比如你覺得背英語書很枯燥,一直拖延,那你可以先騙自己“我其實是準備給自己捶捶腿”,然后一邊捶一邊讀單詞來啟動“讀書”這個任務,等你讀進去了自然也就忘記捶腿了。
3. 對于認知密集型任務,最好還是能做到一心一用。因為“認知殘留”的影響,對高認知負荷任務長期一心多用,不僅影響效率,還對身心健康不利,大腦需要不斷重啟新任務,會導致皮質醇上升。
而且,在一心一用的專注狀態下,大腦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盡管鹿老師聲稱自己無法一心一用,但她在寫文章的時候就從來不分心,不聽歌,不聊天,不吃飯,不喝水,不做其他動作,甚至連我和她講話她都聽不見。這就是因為寫作時的高度專注讓她進入了心流狀態,效率與創作力都噌噌提高,個人成就感還會增強,對身心健康也有利。
"
她聲稱作為一名ADHDer,一心多用讓她感到心安,她說:“我沒有辦法做到同一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所以洗頭、冥想、游泳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啟動就很困難。”
所以我們一度在“孩子寫作業時是否可以一心多用”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我認為寫作業就應該一心一意,但她認為應該允許孩子寫作業的同時做一些不用腦的小動作,比如可以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盤串,或者做引體向上。
那么一心多用到底好不好?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腦處理任務時,是怎樣的工作機制。
大腦在處理任務時,往往涉及到感知、記憶、推理、語言和決策等活動,需要大腦中多個腦區和多個神經網絡協同運作:
感覺皮層接受外部刺激,例如視覺、聽覺。
丘腦對信號進行初篩和傳遞。

前額葉皮層和頂葉皮層負責分析、決策、執行和注意力分配。
顳葉與海馬體負責記憶的存儲與提取。
基底神經節負責習慣性動作和自動化動作的處理,例如走路、騎自行車。
運動皮層負責執行和輸出動作,例如說話、打字。
小腦負責調節動作的協調性和語言的流暢性。
在大概了解了這個運行機制之后,我們再來看大腦是如何處理多個任務的。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任務的處理需要占用認知資源,加工任務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不過好消息是,人類的大腦對信息加工(任務處理)存在兩類加工:一、意識控制的加工。二、自動化加工。
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認知資源和注意力的參與,而且可以由大腦自己分配和調整注意力資源的分配。比如,此時此刻,我是復習數學還是復習語文,這由我們主動調動和分配自己的“腦子”。
而自動化加工是不需要占用太多認知資源的,它不需要注意力的參與,是自動進行的。比如走路就是一種自動化的加工,我們不需要全神貫注地想著怎么邁腿,怎么擺手就可以完成這個動作,所以人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聊天。
當然,經過充分的練習之后,有一些意識控制的加工也可以轉化為自動化的加工——比如騎車、打字、織毛衣等活動。作為初學者來講,最好不要一心二用,因為此時這些活動還屬于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力的參與,分心就很容易出錯。但熟能生巧的老手,往往可以一邊騎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打字一邊聽歌,一邊織毛衣一邊看甄嬛傳,因為前者已經通過訓練成為程序性記憶(所謂肌肉記憶),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說到這里機智的同學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對于低認知負荷的任務,比如自動化任務,或者一些體力勞動、家務勞動,或者聽熟悉的歌、看熟悉的電視劇,我們是可以多線同時進行的。因為自動化加工的任務,喚起的是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運作;而高認知負荷的任務,激活的是前額葉和頂葉皮層。也就是說,這兩種任務加工所需要激活的腦區是不同的,所以相互之間干擾就會較少。
反之,如果多個任務都是認知密集型,大腦都需要通過前額葉和頂葉分配認知資源,處理時注意力被分散到多個任務上,這樣每個任務獲得的資源就變少了。尤其是當多個任務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所需的認知資源相似)時,比如同時做英語聽力和聽講座,任務表現就會相互干擾,導致每個任務都做不好。
如果把我們的認知資源比喻成電壓,低認知負荷任務和高認知負荷任務之間就像是并聯的關系,不分壓;而高認知負荷任務和高認知負荷任務之間是串聯的關系,是會分壓的。
而且,對于認知密集型的任務,大腦其實是無法同時進行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可以多任務并行,但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并行,而是有先后分配和切換的。“一心多用”其實是“一心一用”的快速切換,但切換任務的時候大腦會產生“認知殘留”,做A的時候想著B,做B的時候想著A,重新拾起A時又要思考之前是從哪里斷開的,長時間如此,會增加認知負擔,引起疲勞、焦慮等問題。
所以,我覺得一心能否多用,需要分情況討論。
1. 如果是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或者熟悉的自動化任務,我們是可以一心多用的;比如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故事,一邊玩“連連看”一邊看《甄嬛傳》。
2. 對于一些啟動困難的任務,我們可以利用一些不占用認知資源的“一心多用”的小把戲來哄一哄大腦。比如你覺得背英語書很枯燥,一直拖延,那你可以先騙自己“我其實是準備給自己捶捶腿”,然后一邊捶一邊讀單詞來啟動“讀書”這個任務,等你讀進去了自然也就忘記捶腿了。
3. 對于認知密集型任務,最好還是能做到一心一用。因為“認知殘留”的影響,對高認知負荷任務長期一心多用,不僅影響效率,還對身心健康不利,大腦需要不斷重啟新任務,會導致皮質醇上升。
而且,在一心一用的專注狀態下,大腦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盡管鹿老師聲稱自己無法一心一用,但她在寫文章的時候就從來不分心,不聽歌,不聊天,不吃飯,不喝水,不做其他動作,甚至連我和她講話她都聽不見。這就是因為寫作時的高度專注讓她進入了心流狀態,效率與創作力都噌噌提高,個人成就感還會增強,對身心健康也有利。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