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Windows再陷爭議:區別對待中國用戶,后門疑云引擔憂
日期:2025-09-19 09:32:25 / 人氣:35
近日,微軟Windows系統被指針對歐美用戶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部分用戶區別對待,涉嫌侵犯公眾隱私乃至國家數據安全的話題引發全網熱議。這一事件不僅讓消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市場對華為原生鴻蒙系統開發和普及的迫切需求,也將微軟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件緣起:“玄道”爆料引發軒然大波
9月15日,從事網絡安全的技術員“玄道”在個人公眾號發文,指控微軟利用其壟斷地位,通過UCPD.sys在注冊表深層隱藏加密數據、動態釋放未知程序來獲取用戶數據。此外,UCPD還內置針對中國軟件廠商的攔截機制,通過數字簽名黑名單、進程名黑名單、進程路徑黑名單進行過濾,以此限制第三方軟件與微軟體系軟件的競爭,維護其市場壟斷地位。
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林蔚律師表示,若上述指控屬實,微軟不僅涉嫌侵犯個人用戶隱私,還可能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玄道”的調查結果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引發多位技術人員及網絡安全專家在網絡上呼應。然而,截至發稿,微軟方面對此質疑置若罔聞,未作出任何回應。值得注意的是,9月15 - 21日是中國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有知情人士透露,國家網絡安全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該事件。
核心爭議:UCPD.sys的“越權操作”
UCPD.sys全稱為User Choice Protection Driver(用戶選擇保護驅動),微軟官方宣稱其功能是“保護用戶默認應用設置不被第三方軟件隨意修改”,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玄道”研究發現,每當默認設置被篡改時,UCPD.sys進程就會在后臺運行,即便用戶嘗試修改注冊表鎖定設置,也會被系統攔截。比如,用戶試圖將默認瀏覽器更換為國產軟件、設置PDF文件用第三方閱讀器打開后,在系統更新或重啟時,設置會自動恢復為微軟旗下應用。
網絡安全公司技術人員指出,UCPD.sys具備高度隱蔽的“遠程加載與執行”能力,它會在系統注冊表深層寫入加密數據,持續監控注冊表項變化,一旦檢測到變動便自動解碼、校驗并加載執行外來程序,而用戶對此完全不知情。這種機制被專家直指為“隱形后門”,意味著微軟可能通過該通道遠程下發指令執行未知操作。此外,UCPD.sys的代碼中包含doc、xls等常用文件格式標識,有技術分析認為,未來它可能進一步強制綁定微軟Office軟件,擴大對用戶辦公場景的控制。
定向限制:國產軟件成“黑名單”重點目標
UCPD的“越權操作”和“隱形后門”不僅影響用戶使用體驗,還對軟件市場競爭進行干預,尤其對中國軟件廠商形成系統性限制。
“玄道”通過逆向工程深入研究發現,UCPD程序內置了一套“黑白名單機制”。從曝光的代碼數據來看,“黑名單”中集中出現了數十家中國企業的產品,涵蓋安全防護、辦公軟件、瀏覽器、輸入法等核心領域,包括360、騰訊、聯想、金山、搜狗、2345、迅雷等知名廠商。
當這些國產軟件嘗試修改默認應用設置時,UCPD.sys會直接返回“操作失敗”錯誤代碼,而同類功能的國外軟件卻可順利通過。更嚴重的是,該機制對國產安全軟件的限制削弱了用戶的安全防線。360等國產安全軟件本可攔截UCPD.sys擅自修改注冊表的行為,但因被列入“黑名單”,相關操作會被UCPD.sys拒絕,甚至遭Windows Defender阻止安裝與運行,導致用戶設備暴露在更高的安全風險中。
在行業人士看來,這種操作實質是通過系統級權限限制第三方軟件競爭,維護微軟自身市場壟斷地位。用戶普遍認為,是否開啟數據收集、選擇何種瀏覽器與安全軟件,應由用戶自主決定,微軟通過系統權限強制設定的行為不僅侵犯用戶選擇權,更扼殺了軟件市場的競爭活力。公眾呼吁微軟公開組件功能、開放風險選項關閉權限,將設備掌控權還給用戶,這既是科技產品的底線,也是守護數字安全的起點。
地域雙標:中國與歐美用戶區別對待
“玄道”還通過技術分析表明,UCPD.sys內置區域檢測邏輯,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化處理,中國用戶與歐美用戶的體驗差異尤為突出。
在歐盟地區,受《數字市場法》(DMA)約束,微軟為Windows系統推出“公平模式”。歐盟用戶可一鍵切換瀏覽器、PDF閱讀器等默認應用,系統不會阻攔修改操作,更不會自動恢復原有設置;Edge瀏覽器和必應搜索功能可通過標準Windows機制卸載;第三方網絡搜索應用還能通過任務欄搜索框提供服務,并依托任意瀏覽器顯示結果,Windows小組件面板也支持第三方新聞源接入。北美市場與之類似。
而在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中國臺灣地區),情況截然不同。UCPD.sys會強制開啟數據收集與日志上報機制,日志內容詳盡,包含進程完整路徑、注冊表修改記錄、驅動及云規則版本等信息。若用戶開啟“發送可選診斷數據”,這些加密日志將被上傳至微軟服務器,足以還原用戶的軟件使用習慣與偏好。這種針對性的數據收集機制在歐美地區則完全不會觸發。
安全隱患:類似事件并非首次
類似因國際企業“隱形后門”造成的網絡安全事故,并非首次發生。1個多月前的7月31日,國家網信辦就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門安全風險約談了英偉達公司。此前,英偉達算力芯片被曝出存在嚴重安全問題,美國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還透露,英偉達算力芯片“追蹤定位”“遠程關閉”技術已成熟。國家網信辦要求英偉達公司就對華銷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門安全風險問題進行說明,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以維護中國用戶的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
相比之下,微軟更稱得上是類似事件的“常客”。2025年4月,央視新聞報道哈爾濱亞冬會期間,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向黑龍江省內基于Windows系統的特定設備發送未知加密字節,疑似激活預設后門,當時賽事信息系統遭境外攻擊27萬次,黑龍江省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攻擊次數更是高達5000萬次。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監測到美國情報機構利用微軟Exchange郵件系統漏洞,長期攻擊我國軍工企業、航天研究所及生物醫藥公司。2024年曝光的“BITSLOTH”后門可記錄鍵盤輸入、截屏屏幕,代碼中包含的中文日志暴露了針對中國用戶的意圖。2019年的“SockDetour”后門,則在服務器中潛伏兩年半,通過劫持系統程序悄悄傳輸數據,成為境外勢力竊取商業機密的隱形通道。
潛在風險與應對建議
如今,UCPD.sys的存在讓風險進一步升級。我國千萬級終端依賴Windows系統,若此類組件被惡意利用,可能成為境外攻擊者滲透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突破口,個人隱私、企業機密乃至國家核心信息均面臨泄漏風險。
林蔚律師表示,若“玄道”等網絡安全專家的指控為真,就個人用戶而言,《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于跨境傳輸部分有詳細規定。而根據《Microsoft隱私聲明》,微軟并未完全履行告知義務,且該隱私聲明也沒有設計“單獨同意”的交互界面以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單獨同意,存在合規瑕疵。個人用戶既可以向國家網信辦等監管部門進行投訴舉報,亦可以采取《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七十條中規定的公益訴訟制度。
針對企業方面,林蔚律師認為,微軟通過UCPD驅動單方面將競爭對手軟件列入“黑名單”并進行攔截或限制的行為如果屬實,則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不正當競爭兩方面。針對前者,相關企業可考慮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行舉報,但需要收集微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證據,包括技術分析報告、市場數據、用戶投訴、經濟損失評估等;針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可考慮直接向法院以不正當競爭為案由提起訴訟。此外,還可向國家網信辦等部門投訴舉報,并聯合行業力量與輿論監督進行維權。
不過,林蔚律師也指出,“玄道”及自媒體網絡平臺上所謂的專家言論,并不能作為行政舉報或司法訴訟的直接證據。建議請《國家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列示的司法鑒定機構來出具相關結論,以保障證據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