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就業真相:1.8億崗位數據,揭示的生存法則
日期:2025-11-23 16:50:53 / 人氣:6

關于AI會取代多少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真正的數據卻少之又少。
最近,一項對全球近1.8億個工作崗位(2023年1月至2025年10月)的大規模研究給出了答案:2025年總體崗位數量下降了8%,但這個數字背后隱藏著截然不同的命運——有些崗位暴跌30%,有些卻逆勢增長40%。
那么,在這場變革中,誰會被淘汰?誰會勝出?什么樣的人才能在AI時代成功?
前幾天也有一個朋友聊天時聊起AI時代人們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觀點結合這份報告中的數據,整理如下:
AI不是在制造大規模失業,而是在進行精準淘汰。
一、AI時代的就業現狀:數據不會說謊
正在消失的工作:執行型崗位首當其沖
數據顯示,下降最嚴重的工作有一個共同特征:執行型、重復性、可標準化。
創意執行類崗位重創(降幅25%-35%) ;
電腦圖形藝術家:-33% ;
攝影師:-28% ;
作家/文案:-28% ;
記者/報道員:-22%。
但這里有個關鍵細節:不是所有創意工作都在衰退。
同樣是創意領域,創意總監、創意經理、產品設計師的需求卻基本穩定。為什么?因為這些崗位需要的不是執行,而是戰略思考、客戶溝通、決策判斷——這些恰恰是AI目前還無法完全替代的。
白領崗位的分化:
企業合規專家:-28%;
可持續發展專家:-25%到-35% ;
醫療文書:-20%。
這印證了這個觀點:“初級信息加工(信息收集、分析)的崗位會消失,尤其是幾年經驗,但還遠未成為行業頂級專家的白領”。
大模型已經具備了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當你的工作可以被描述為“收集數據-整理報告-提交匯報”時,就要警惕了。
逆勢增長的工作:AI基礎設施建設者
與此同時,與AI相關的崗位正在爆發式增長:
AI技術棧崗位:
機器學習工程師:+40%(2025年增長第一) ;
機器人工程師:+11% ;
研究/應用科學家:+11% ;
數據中心工程師:+9%。
戰略決策類崗位:
數據工程總監:+23% ;
房地產總監:+21% ;
法務總監:+21% ;
軟件工程總監:+14% ;
工程VP:+12%。
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
高級領導:-1.7%(遠好于市場基準);
中層管理:-5.7% ;
個人貢獻者:-9%。
職位越高,表現越好。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AI工具正在賦能高層決策者,而不是底層執行者。
一位產品VP現在可以用Cursor快速驗證技術方案,用Claude原型化產品想法,而不需要那么多工程師向他匯報。這就是AI時代的新現實。
保持韌性的工作:人性化和復雜決策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被認為“必然被AI取代”的崗位,反而表現穩健:
技術崗位的韌性:
軟件工程師:基本持平(-0.5%到+2%);
數據分析師:+0.5% ;
數據工程師:+5.2%。
為什么?因為AI工具(如Cursor、Claude Code)讓工程師更高效而非多余。當你給開發者配上Claude Code,他們不會失業,而是能處理更復雜的問題、更快交付功能。
需要共情和判斷的崗位:
客服代表:-4%(好于-8%基準);
銷售崗位:總體穩定(-2%到+2%)。
公司發現,AI聊天機器人能處理簡單咨詢,但在復雜問題、情緒安撫、靈活決策方面,還是需要真人。Klarna曾高調用AI替代客服團隊,結果又把他們招了回來。
新興營銷崗位:
影響者營銷專家:+18.3%;
GTM工程師:+205%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互聯網充斥AI生成的內容,人們對傳統渠道的信任度下降。但對真實的、有溫度的人(如網紅博主)的信任反而上升。
二、AI時代什么樣的人會成功?
基于數據和趨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AI時代成功者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四大核心能力
快速學習能力:AI可以加速學習速度,但AI可以幫你學習,但是不能代替你學習。
數據顯示,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需要持續學習的崗位保持韌性,而那些停留在舒適區、依賴過往經驗的崗位(如初級文案、圖形藝術家)則在快速衰退。
決策能力:能夠利用AI的信息搜集能力,快速做出決策,并承擔責任。
這解釋了為什么高管崗位表現遠好于中層和基層——他們的核心價值不是執行,而是判斷和決策。
對市場需求和商業邏輯的理解:數據中表現最好的角色——創業者(能創造新價值)、產品經理(連接用戶和技術)、架構師(設計系統而非寫代碼)、銷售總監(理解客戶需求)。
這些都是對市場需求和商業邏輯、技術實現非常了解的崗位。
監督和指導AI工作的能力:能夠監督、指導AI工作的人,能夠給AI的產出兜底: 能夠給AI指明方向、能夠評判AI的結果是好是壞,如果不夠好,知道怎么改,甚至手動去改。
這就是為什么創意總監(-2%)比創意執行(-33%)表現好得多——前者能評判AI生成的設計是否符合品牌調性,后者只是執行具體任務。
利好三類人
專家:能夠很好地和AI協同,利用AI、評判AI、并且能夠兜底。
數據印證了這一點:軟件工程師(專家級):穩定;初級程序員(執行級):下降;創意總監(專家級):穩定;圖形藝術家(執行級):-33%。
創業者、管理者:能夠利用AI生產、創造價值,對需求、商業邏輯和企業運營比較熟悉。
高級領導崗位:-1.7%;
中層管理:-5.7%;
個人貢獻者:-9%。
層級越高,表現越好。
大學生:沒有包袱,沒有負債,精力充沛,而且非常幸運的遇到了時代紅利,可以非常好地探索、發展,做Builder,做創業者,而不是35歲+的中年人面臨裁員風險。
對技術可以不精通,但是要了解。這也是為什么市場營銷、GTM工程師等新興崗位增長迅猛——年輕人更容易擁抱新工具、新模式。
三、AI時代的生存法則
AI時代,人群被分成為兩類人——生產者和消費者,執行者會迅速消失。
生產者:利用AI增加生產力;
消費者:消費AI生成的產品(直接或間接)。
數據完美驗證了這個劃分:
生產者陣營——機器學習工程師:+40% ;數據工程總監:+23%;軟件工程師:穩定;創意總監:穩定;銷售總監:+2.5%。
執行者陣營(正在被動淘汰)——圖形藝術家:-33%;攝影師:-28% ;文案:-28% ;合規專家:-28%。
關鍵差異在于:你是在用AI創造價值,還是在被AI替代價值?
四、給普通人的三點建議
從執行者轉型為決策者
不要只會“做事”,要學會“判斷該做什么事”。
例如:不要只會寫代碼,要理解產品為什么這么設計; 不要只會設計圖標,要理解品牌策略和用戶心理;不要只會寫報告,要能提出戰略建議。
建立“AI協作能力”
把AI當作你的助手,而不是競爭對手。
用Claude/ChatGPT加速信息收集;
用Claude Code提升編程效率;
用Midjourney快速原型化創意。
但關鍵是:你要能判斷AI的輸出質量,并且知道如何改進。
投資“不可替代性”
聚焦于AI難以替代的能力:共情能力(客服、銷售);創造性思維(戰略、創意方向);復雜決策(管理、投資);人際關系(網絡、協作)。
結語
AI時代的就業市場不是一場“全面崩盤”,而是一次“精準重構”。
被淘汰的不是某個行業,而是某種工作模式:執行型、重復性、可標準化。
勝出的也不是某個職業,而是某種能力:決策力、學習力、執行力、創造力、協作力。
1.8億崗位的數據告訴我們:不要抗拒AI,要學會用AI ;不要做執行者,要做決策者;不要賣時間,要賣價值;不要等待被選擇,要主動創造。
AI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業,而是繼續用舊思維做舊工作,假裝什么都沒發生。
記住:做難而正確的事,而不是簡單/容易/熟悉的事。
參考資料 - 1.8億工作崗位分析研究(2023-2025),https://bloomberry.com/blog/i-analyzed-180m-jobs-to-see-what-jobs-ai-is-actually-replacing-today/
"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科學是如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11-23
- 大疆“密會”投資機構:不提上市...11-23
- 奧特曼都點贊,谷歌Gemini 3 P...11-23
- 吉爾莫·德爾·托羅《弗蘭肯斯坦...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