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30年”下日本餐企的啟示與中國餐飲的借鑒
日期:2025-10-31 09:43:41 / 人氣:33

在中國本土餐飲陷入價格內卷和增長放緩之際,日本的兩家回轉壽司店——壽司郎和濱壽司在中國市場表現出色,不僅人氣高,還在資本市場成績斐然。它們的成功以及日本餐企在“失去的30年”中的發展歷程,為中國餐飲帶來了諸多啟示。
一、回轉壽司:運營高效的代表
(一)中國市場受歡迎的原因
壽司郎在國內客單價約120塊,濱壽司約80塊,盡管國內餐飲大環境消費降級,但它們成為商場排隊王。一方面,壽司品類傳統上給用戶高價值印象,門店娛樂屬性強,適合家庭聚會等;另一方面,在2024年年初商場人流下降、用戶錢包縮窄時,其性價比特點凸顯。壽司郎在國內平時翻臺率約6,高峰期可達10 - 15,回本周期短,而海底撈等翻臺率相對較低。
(二)日本回轉壽司的發展與成本控制
在日本,回轉壽司發展歷經多個階段,從價格透明化到回轉模式普及,再到如今4.0版本,通過技術和娛樂性提升價值感和效率。如自動結賬系統、鮮度管理系統、觸摸屏點單、特級軌道、RFID單品管理等,降低了損耗率,提高了運營效率。日本回轉壽司毛利率約55%,原材料成本占40% - 50%,人力成本占25% - 30%,在中國因工資水平低和客單價高,盈利能力更強。其通過不斷迭代技術,將損耗率從早期的13%左右降至1%左右,實現了高效運營。
(三)與其他餐飲品類的差異
回轉壽司把生產制造前置化,將服務與零售的不確定性用制造業角度重新處理,是不斷把標準化東西送到消費者口中的“工廠”,圍繞效率展開研發,注重翻臺率、降低時間損耗。而日餐里其他大單品如拉面、牛肉飯較少有這種模式,雖然出現了傳送帶烤肉、回轉小火鍋等,但形成有壁壘、有特點的商業模式仍需探索。
二、“失去的30年”重塑日本餐飲業
(一)薩莉亞的降本增效
“失去的30年”里,日本持續螺旋性通縮,餐飲企業通過降本增效生存。薩莉亞通過門店和供應鏈雙向優化控制成本,如意大利面從干面到冷凍面再到鮮面,廚房面積和操作難度下降,出餐速度加快。同時,薩莉亞實現垂直供應鏈,自己研發生菜等單品,考慮上游操作成本,提高用戶信賴感。
(二)降本增效的反思
日本30年降本增效雖讓企業生存下來,但導致社會利潤率下降,壓榨上游和勞動者,使人們缺乏安全感和創造力,這不是唯一答案,降本增效有必要但不能過度。回轉壽司在后臺控制成本的同時,通過表演式的煙火氣提升用戶體驗,如丸龜制面有現制過程,開放式廚房讓用戶感受到煙火氣,且經濟模型好,高峰期吞吐量大,能在有限時間內滿足用戶需求。
三、存量競爭里日餐創業的新產物
(一)Venturelink的興衰
日本“失去的30年”誕生了類似中國滴灌通的Venturelink,它尋找有潛力成為全國連鎖的餐飲品牌,通過植入技術和運營指導,授權給各地金主做加盟商并賺取抽成。但因社會中價值選址點位稀缺,新店利潤率遞減,加盟商和品牌方需求難以滿足,加上銀行等多方因素,最終破產,這警示過度金融杠桿運用會使供給飽和、收益率不達預期。
(二)餐飲創業的階段化和分工化
日本餐飲大廠增長瓶頸催生了創業階段化和分工化,年輕創業者負責從0到1創新餐廳,開到兩三家店后賣給餐飲集團或授權開店。這與國內餐飲創業者大多想做大做強不同,日本因銀行不愿給餐飲貸款、基金不投小餐飲品牌,人們沒有高預期。如楊國福麻辣燙在日本的本土品牌七寶麻辣燙,靠套餐模式增加確定性和性價比,還做了藥膳概念改良。
四、學習日本餐飲的借鑒與啟示
(一)不能刻舟求劍
日本和中國餐飲行業差異大,菜系、供應鏈、人工等方面不同,日本模式基于其土壤,中國餐企不能盲目借鑒。但日本在標準化供應基礎上給用戶獨特體驗的“表演”值得學習,商家要在拼裝式商業模式基礎上平衡標準化與用戶體驗,找到賣點峰值。
(二)日本餐企在中國市場的優劣勢
日本餐企到中國市場的強項是成本和效率優化以及表演式的煙火氣,但弱項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成本增加,缺乏標準化運營手冊,難以在非語言默契環境中開展業務,這限制了其出海。
(三)中國餐飲出海日本的建議
適合首站去日本試水的中國餐飲品牌是會表演、供應鏈簡單、門店體驗好的品牌。如楊國福麻辣燙因口味重、健康,在日本普通收入階層受歡迎;M Stand精品咖啡以無包袱的飲品化咖啡吸引日本消費者。中國餐企出海日本要做好長期預期,接受利潤率低但店鋪穩定的特點,親力親為了解市場和用戶,避免信息差風險。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醫生坦白局:降薪背后的困境與堅...11-15
- 閉店率高達80%,盤點2025餐飲四...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