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
日期:2025-11-15 11:38:10 / 人氣:7

最近,世界知名統計機構蓋洛普與世界衛生峰會聯合發布了《2025世界情緒健康報告》。今天人們面臨的主要情緒問題是什么,為何困惑和痛苦,幸福又來自何處?“孤獨”問題有解嗎?“優績主義”還奏效嗎?本期weekly,選取了一些2025年的最新研究和報告,為你剖析現代人共同面臨的情緒處境。
一、“優績主義”對我們隱瞞了什么?
一直以來,精英主義敘事的核心口號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種理念有強大的吸引力,但“白手起家式”(Rags-to-riches)的精英故事并非沒有代價,它助長了人們對不同群體間歷史不平等現象的接受和認可。例如,當人們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精英統治的社會中時,他們就不太可能支持減少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使資源向那些已經擁有最多財富的人傾斜。
為什么那些被精英主義困住的人依然相信這套理論,并依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呢?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如何講述和理解精英故事,影響了人們對精英主義的看法。研究發現,“白手起家式”的勵志精英故事的確能顯著提升人們的精英主義信念,無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無論是以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接觸此類故事,都會使人們傾向于通過精英主義信念進行系統合理化,將失敗歸因于個人努力,并接受或認可剝削行為。
研究者還發現,這類負面社會后果在社會階層固化、流動困難的條件下更為明顯。即在一個社會流動性較低的環境中,人們更有可能相信“努力”的價值,更有可能用精英主義敘事來為現有體制辯護,并更加努力地鞭策自己。
但精英主義敘事的影響并非不可改變。如果以非精英主義的方式解讀此類故事,比如全面地看待環境、社會、家庭、機遇等客觀因素,而非過分關注個人努力,就可以減少這些影響。人們沉浸于精英主義敘事,一方面是因為代入故事時批判性思維降低,易被信念價值觀說服;另一方面是傾向于維持現狀以減少不確定性、獲取心理慰藉,即便現狀不公。同時,內在因素(個人努力)比外在因素(資源、背景)更易被想到,“努力到成功”的簡單因果鏈也讓認知更易接受。
而強調“成功部分取決于個人貢獻,也承認環境越有利努力回報越大”,雖可能傳遞“努力未必成功”的信息,打擊短期積極性,但打破了簡單因果模型,能提高對公平導向政策的支持,長期更利于社會公平發展。
二、孤獨是因為低估了其他人的善意
心理健康危機和孤獨感幾乎席卷每一個年輕人,除社會原子化、社交網絡發展等因素外,認知層面存在問題——年輕人系統性地低估同齡人的同理心,不相信別人真的關心自己。
斯坦福大學對5000多名本科生的調查顯示,學生中普遍存在“同理心感知差距”:大部分學生友善,但仍認為周圍人的共情能力和關懷程度低于自己,平均低估同伴共情能力23.9%。這種悲觀信念導致社交風險回避,避免互動、拒絕自我暴露,錯失社交機會,強化社交孤立,孤獨感又驗證最初悲觀信念,形成惡性循環,引發更多心理健康風險(如痛苦、抑郁)。而認為同伴更有同理心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好,朋友也更多。
研究者嘗試的干預措施取得了成效。一是在學生宿舍開展海報宣傳,基于真實統計數據制作海報,如“95%的學生愿意幫助情緒低落者”,看過海報的學生更認可同伴同理心,也主動發起更多不確定的社交互動,如搭訕陌生人、分享困境。二是通過手機應用發送提示,提供建立聯系的實用建議(如贊美陌生人、聯系久未見面的朋友),三周后學生走出舒適區接觸他人的可能性提高近90%。
出于自我保護與損失厭惡,人們對社交負面反饋更敏感,易據此形成對社會特質的籠統評價,產生認知偏差?!巴硇母兄罹唷笔强刹鸪恼J知壁壘,微小的社交冒險就能打破偏見惡性循環——世界或許沒那么冷漠,只是溫度被低估了。
三、《2025世界情緒健康報告》揭示的情緒變化
蓋洛普過去二十年在144個國家進行145000次訪談,用哈德利·坎特里爾量表評估受訪者幸福感,以下是關鍵發現:
1. 全球負面情緒依然高漲
影響健康的“情緒生命體征”(擔憂、壓力、悲傷、憤怒)除身體疼痛外,雖從疫情高峰期回落,但均高于10年前水平。在“昨天是否經歷五種負面情緒”的問題中,擔憂(39%)和壓力(37%)居首,其次是身體疼痛(32%)、悲傷(26%)和憤怒(22%)。盡管擔憂比疫情時下降1個百分點,但比2014年高5個百分點,比2006年高近10個百分點;身體疼痛上升2個百分點,與歷史最高水平持平。
2. 積極情緒表現穩定
在愉悅感、受尊重、微笑大笑、有所成長、良好休息五種積極體驗中:88%的人表示前一天受到尊重,比2023年上升3個百分點,為有記錄以來最高水平之一;微笑或大笑(73%)和愉悅感(73%)保持長期平均水平;72%的人感覺休息良好,與過去十年基本無變化;52%的人表示前一天學習或做了有趣的事,略低于2023年,但高于2014年水平。
3. 情緒的性別和年齡差異
性別差異上:女性和男性比以往更易經歷負面情緒,近二十年來女性每日感到憤怒、悲傷、焦慮、壓力及身體疼痛的人數均高于男性,疫情期間差異進一步擴大(尤其悲傷、焦慮、疼痛)。女性也更易報告健康問題影響日?;顒樱@一差異正縮小,男女報告危及生命健康問題的比例差(男性22%、女性24%)是近五年來最小值。不過,男女對生活的積極評價均足夠,女性評價甚至略高于男性。
年齡差異上:年輕人與中年人(15至49歲)比老年人更易感到日常憤怒,疫情期間急劇惡化且未有效緩解;30至49歲成年人報告壓力最大,休息最差;50歲以上的人更易感到悲傷和擔憂,年輕人的悲傷和擔憂程度則略有下降。
四、“和平”成為健康的決定因素
和平、健康和情緒健康深刻聯系、相互促進。在和平脆弱的地方,負面情緒會加劇。2011年至2019年間,163個國家的騷亂、罷工和反政府示威活動增加了244%。報告負面情緒程度最高的國家多為脆弱國家或受沖突影響國家:乍得、約旦、亞美尼亞、北塞浦路斯、塞拉利昂和伊拉克(處于活躍沖突、近期戰爭或政治經濟不穩定中)民眾憤怒情緒最高漲;塞拉利昂、幾內亞、乍得和莫桑比克等政治動蕩國家擔憂得分最高,缺少穩定環境導致日常生活缺乏安全保障,這些國家國民的身體疼痛水平也最高,塞拉利昂70%的人表示前一天感到身體疼痛。
悲傷、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在治安較差的國家尤為常見,即便控制GDP因素,關聯依然顯著,說明財富不能完全解釋這種關系。而積極情緒與和平的關聯性相對較弱——“和平”對情緒健康的作用微妙,失去和平對情緒的沖擊遠大于獲得和平的愉悅,因人們對負面事件的消極感受比正面事件的積極感受更強烈,負面情緒更能靈敏反映脆弱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將和平視為健康的決定因素,表明不安全和沖突會加劇壓力、損害健康。和平缺失時,衛生系統和社區衰弱,日常生活更艱難、缺乏安全感;和平到來時,身心健康就有改善的空間。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醫生坦白局:降薪背后的困境與堅...11-15
- 閉店率高達80%,盤點2025餐飲四...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