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大牌”:廠商關系的了斷與變革
日期:2025-11-15 11:37:20 / 人氣:9

本文已獲得授權,來源:新經銷(ID:New-distribution),作者:劉春雄,頭圖來自:AI生成
近兩年廠商關系變化很大,過去20多年的廠商關系模式已經不復存在。我有一個比喻:2024年是廠商“恐婚年”,2025年是廠商“離婚年”。如果把廠商關系比喻為夫妻關系的話,2024年廠家招不到商,經銷商不接盤;2025年廠商解除合作關系則非常普遍。
尤其引人注意的現象,我稱為“清空大牌”現象,且越演越烈。初期我認為是個案,當個案越來越多時,就成為普遍現象,甚至代表了品牌與渠道變化的趨勢。
什么是“清空大牌”?就是經銷商放棄所有一線品牌,但仍然在經營其它品牌。如果完全從經銷領域撤退,放棄經銷,還不能稱為“清空大牌”。盡管廠商放棄經銷商現象也很普遍。
今年第一次聽到經銷商說“清空大牌”時,我非常吃驚,以為經銷商個人發生了什么大的變故。有一家經銷商跟我說,經銷某一線品牌去年得大獎,今年準備放棄,我還不信,直到看了臨期品倉庫才真信了——如果廠家不對占一半倉庫面積的臨期品補助,他肯定會放棄。我在一個經銷商大會上講了這種現象后,有經銷商私下交流稱“說得太對了,我就全部放棄了”。
“清空大牌”已經達到什么程度?某個自媒體平臺的朋友跟我說,好多市場已經長期招不到經銷商。可見,“清空大牌”已經勢成烈火,只是因為一線大牌的渠道贏利情況有別,還沒有演變成災難。“清空大牌”卻仍經營其它品牌,這種現象絕不一般,隱藏著渠道和經銷模式變化的某種信號。
一、廠商越來越不同頻
深度分銷早期,廠商是高度同頻的,雙方的目標只有一個:增長。銷量增長,意味著利潤增長,而經銷商作為生意人,最在意的就是利潤。
大概在2010年左右,廠商關系有一次變化,核心是對待商超的態度。當時有一種說法:一線大牌70%的銷量在商超,但70%的利潤在小店。利潤與銷量在不同類型市場。對一線大牌而言,不計代價做商超是必然選擇;但對經銷商來說,沒有利潤,要銷量何用?
此時,一線大牌開始按市場分類運營:省會以上城市,甚至比較好的地市級城市,廠家直接承擔訂單職能,經銷商只承擔“墊資”和配送職能,成為有限職能經銷商;而縣級市場,經銷商仍然是全職能經銷商。
現在是深度分銷以來廠商關系的第三次大變化,原因有兩個:一是新供應鏈出現,商超調改店和零售集合店等大量廠店直供的供應鏈,導致經銷商銷量銳減且會持續下降;二是縮量時代,廠家被“增長綁架”,不計代價保銷量、保上市報表,最終導致價盤崩了。
價盤崩了,是經銷商“清空大牌”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以來,我一直對見到的老板們說“價盤第一,銷量第二”,但誰愿意承擔第一個銷量下滑的罪責呢?越是經銷商不愿干、銷量下滑,廠家就越重視線上銷量,而提高線上銷量最快的辦法就是大單品降價或促銷,這又帶來價格盤的更大混亂。價盤混亂,讓經銷商看不到贏利的希望——不是一家、短期看不到希望,而是大批經銷商、持續很長時間看不到希望,于是只能選擇“清空”。需要注意的是,清空個別大牌與“清空大牌”是兩回事,個案與現象的區別在于,現象代表一種趨勢。
二、一線大牌可口可樂化
“可口可樂化”是我命名的一種現象。在快消品領域,可口可樂絕對是第一品牌,其地位無可爭議。但你見過哪個零售店賣可口可樂賺錢,哪個代理商經銷可口可樂賺錢?可口可樂的分銷模式很獨特,有人稱其為深度分銷,這容易造成誤解,實際上可口可樂只能稱為直供模式,它是沒有經銷商的深度分銷,而新供應鏈模式其實就是廠家直供零售店。
商超調改店未來的商品結構大致是:自有品牌50%左右,差異化產品25%左右,一線大牌25%左右。一線品牌仍然是商超調改店的引流產品,這在國外也是如此。全民皆知的引流產品,怎么可能有經銷高毛利?
中國的一線品牌在規模上已經是世界級規模,且隨著中國零售市場進入縮量時代,兩者結合使得一線大牌的可口可樂化不可避免。一線大牌因是大牌,消費者有需求,零售店不得不賣;但因價格透明,所有渠道商都沒有利潤,經銷商積極性不高。消費者愿意買、零售商不得不賣、經銷商不愿意經銷,這就是一線大牌可口可樂化必然面臨的困境。一線大牌可口可樂化,是對一線大牌的考驗,經受得住考驗,才會向可口可樂靠攏。
三、價盤混亂,管理問題還是變革時機?
價盤混亂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值得思考。對于現有渠道格局而言,絕對不是好事,但中國渠道變革的時刻,哪一次沒有價盤混亂?2000年前后商超崛起時,因價格體系與傳統流通有別造成價盤混亂,早期流通商也抵制過;2010年前后電商崛起時,因價盤混亂,廠家和傳統經銷商抵制過;B2b平臺、即時零售、新供應鏈時期,都出現過價盤混亂。
價盤混亂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渠道控價不力,屬管理問題;二是渠道變革時機到來,需要迎接變革。目前兩者兼有。
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可描述為“縮量時代的結構性增長”:
一是總量上講是縮量時代,縮量的主體是大單品。一線大牌之所以是大牌,就是大單品的銷量足夠大。一線大牌的大單品縮量無解,其實2013年快消各行業的總量就已達到歷史頂峰,但大單品仍在增長,通過擠壓二三四線品牌帶來增長,所以盡管已進入縮量時代,一線大牌對縮量無感。現在是縮量時代巨頭間的內卷,既不能帶來任何增長,也打不垮競品,只會相互傷害,影響的不僅是廠家的銷量和利潤,還有價盤的混亂和經銷商對一線大牌的信心。
二是分眾產品的增長。大單品是大眾產品,可口可樂就是大眾產品,是所有消費者的最大公約數;分眾產品不適合大眾,不適合深度分銷,但渠道有增長、有利潤。雖然單一品牌銷量不如一線大牌,但只要代理了小品類冠軍,地位就比較穩固。
四、一線大牌進入成熟
國內市場,一線大牌的好日子到頭了。當成長沒有了,就進入了成熟期。中國人講營銷,往往是4P,而歐美日其實是1P營銷——1P就是產品(Product)和品牌,價格是產品的一部分,渠道是第三方平臺,C端促銷被商超屏蔽。1P營銷就是成熟期的營銷。
商超調性以及未來的渠道變化,決定了一線大牌遲早進入1P營銷,早做布局、鋪墊較好:
第一、像可口可樂一樣強化品牌力。既然要可口可樂化,必須要有像可口可樂一樣的品牌力才能生存。
第二、把分銷交給第三方B2b平臺。反正現在B2b平臺都在以二批形式配送一線大牌,不如與B2b平臺戰略合作,這也是B2b平臺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從這個角度講,一線大牌要慢慢從深度分銷有序撤退——注意,是有序撤退。
第三、抓住高勢能渠道,把動力渠道交給第三方。商超調改店、零食集合店、電商旗艦店都是高勢能渠道,是渠道制高點。抓住少數高勢能渠道,把動能渠道交給第三方平臺。
第四、進入國際市場。大眾產品容量有限,不要把過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長視為常態。
第五、收購分眾品牌。可口可樂、寶潔的成長,就是一部全世界范圍內的收購史。一線品牌做分眾不是好主意,分眾是自然成長起來的“漏網之魚”,且往往是“有老大,無老二”,一線大牌做分眾會很尷尬——單個分眾不夠塞牙縫,但分眾加起來又很大。
成長期一定是增長導向,成熟期一定是利潤導向,要適應這種轉變。
五、傳統廠商關系迎來了斷時刻
清空大牌,意味著經銷商與過去作了一個了斷。靠做大增長利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深度分銷模式一去不復返了。不要抱怨,不要懷念過去,要向前進。
未來的市場格局,不是一線二線品牌之爭,而是大眾、分眾和小眾的格局。一線大牌做大眾,小眾太小,分眾才是經銷商的重點。分眾產品無法做品牌,無法做深度分銷,此時高勢能場景就非常重要——既能驅動C端(IP驅動),又能驅動b端(渠道驅動)。因此,以高勢能場景為抓手的場景營銷,成為經銷商的必然選擇。
此時的經銷商,職能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不能叫經銷商了,應該叫運營商。我近幾年一直在強調,經銷商未來有兩大方向:一是做第三方B2b平臺;二是做分眾產品的運營商。
六、雙11比價:渠道博弈下的商家困境
“頭一次,我這么想雙11趕快結束。”11月上旬,第一個完整星期快要結束時,年度大促進入最后沖刺,Ruth卻吐槽說,“下輩子不敢做電商了。”Ruth是一家品牌的電商運營,見證大促從熱鬧非凡走向沉寂,也經歷業績從大賣到內卷。今年,人們以為雙11將在平靜中結束時,比價風潮卷土重來,成為像Ruth一樣的商家最頭痛的難題。
比價讓雙11的火藥味陡然上升,電商圈彌漫著緊張氛圍。社交媒體上,有人問“巡價組的消息可靠嗎”,有人稱“已多次被罰快失業了”,也有人表示“瑟瑟發抖”。商家群里,有人分享被平臺直接跟價的經歷,有人因為商品下架,直言“老板都要滅了我”。Ruth說,母嬰組同事在直播時,因平臺價差被當場抓包,直接跟價還要罰款;小二告訴她,晚上直播要留人值班,務必檢查競對平臺官旗和旗艦店的1件到手價、湊單價,都不能高。“我很想罵人,今年這個雙11,折磨死我了!”
“控價組天天通報我”
從9月開始,品牌電商部門就忙得不可開交。“一天天都在(和小二)扯皮。”一位商家稱,前腳某平臺5折券使品牌破價,后腳另一平臺發補貼券,沒多久其他平臺小二就要求多平臺同價。比價高潮出現在11月,大促臨近,平臺加強巡查監控,小二電話不分工作休息時間。“控價組天天通報我。”Ruth說,有次和家人吃飯時小二來電,孕期的她讓婆婆頗為不滿。
以往大促滿減優惠由商家出資,品牌可自主決定折扣力度;今年雙11平臺一改常態,拿出真金白銀獨自或聯合商家發優惠券。但不同平臺營銷節奏和折扣力度差異大,品牌難在全渠道保持統一價格。消費者看到的價差,可能是商家享受了不同平臺的優惠(如抖音優惠券),但“平臺小二不會管這些,只會讓你拉齊價格”,不能讓所在平臺出現“高價”問題。
一家平臺發優惠券后,其他平臺小二很快會要求統一價格。據悉,不同平臺內部有巡查團隊,監控商家店鋪的圖片描述、詳情頁價格,甚至涉及直播口述、達播口述、隱藏福利等,許多環節已自動化,查到問題就轉小二溝通。商家參與大促需測算每個鏈接的優惠券及券后價,衡量不同平臺折扣率,且報名后平臺活動優先級高于商家自主設置,無法臨時修改價格和時段,計算過程并不容易。
一位商家稱,原本在淘天能拿20%補貼,因京東采銷比價只能放棄,想在淘天提價又不符合推流機制,最終商品無法推流;另一位商家則表示,晚上7點至12點直播時,為保證直播間低價,需同時段下架其他平臺貨品,過0點再上架。還有商家提到,抖音商品卡是正常價格,券多發在限時30分鐘的直播中,而京東和天貓券時效24小時,因此抖音直播結束后需馬上調整其他平臺價格,確保全網同價。
庫存“噌噌就被擼空了”
為避免比價,商家想出各種辦法:不同平臺設置不同贈品、貨盤組合或直播間“拍1發2”(保持同價但疊加券后產品不同)。如沫檬建材旗艦店在京東主推馬桶清潔劑,抖音為管道疏通劑;小熊旗艦店同一款和面機在不同平臺蓋子外觀不同;不少品牌在抖音賣2/4瓶裝,京東賣3/5瓶裝。
但贈品等影響價格的因素也會被提醒,多位商家稱小二要求不能堆疊贈品,取消返現和曬單等。10月下旬,一位商家參與某平臺抽獎、搶紅包等活動,被另一平臺小二提醒“第一次發現10分鐘內調整不落罰,否則對應型號前臺玩法轉化成價格,第二次發現全店型號轉化,費用由品牌承擔”。
錯品機制并非總能奏效,大家電商家稱行業主打單品少,按平臺調整貨品執行難,“他看到你在別的平臺賣得好的品不給上,一樣鬧”,除非是華為、蘋果這種量級,小二不敢動價格。若要保持全網同價,商家只能降低供應價格,考慮到毛利保護、推廣費、平臺扣點等事先約定,能動的只有“自己掙得少點兒”。降價有時是主動的,但更多是被動的,如暗券自動跟價、地區降價疊加折扣,尤其半夜設置的折扣沒盯住,庫存“噌噌就被用戶擼空了”。
比價影響存在分化:中高價格段由品牌商家占據,頭部品牌全網價格幾乎一致,如家電領域海爾、格力、九陽的抖音直播間和京東店鋪價格、贈品機制同步;許多中高價位品牌不僅放棄比價,反而漲價,嬌韻詩雙萃精華去年券后1191.03元,今年1251元且贈品減少;某濕廁紙品牌80抽8包去年賣99.64元,今年130.91元。
中低價格段以電商渠道為主的品牌成比價重災區,一位商家稱某平臺費用占比40%左右,打折后難賺錢,但該平臺是主力銷售渠道,除非老板有魄力否則無法砍掉,因此即便面對平臺嚴苛要求,也只能“一邊咬牙切齒一邊賣”,必須緊盯直播間改價或下架,“不然就太慘了”。不過也有商家退出平臺優惠券活動,不怕全網比價。
“今年大家都急了”
一位大家電商家稱比價并非今年才有,“但今年大家都急了”。經濟低速和消費調整加劇商家存量競爭,平臺下場發優惠券刺激用戶囤貨,更添緊張氣息。直播和社交電商崛起后,貨架電商常被當作“扛價平臺”,主播會展示京東、天貓旗艦店價格,再用“地板價”逼單。
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家稱,給貨架電商供貨需采銷審核上下架商品,供貨合同對價格有明確要求(如品牌方各渠道同款價格低于合作方視為違約),直播間跟價違規產生的費用由品牌承擔。過去水大魚大,商家搶增量;現在時代轉身,平臺拿真金白銀補貼,誰也不想做冤大頭。一位前京東采銷負責人直言,有人給京東扣帽子,怒斥部分品牌搞“價格歧視”,把京東當“高價傻子”扛價。
11月7日,京東家電家居比價直播間中,消費者連線稱某款電視京東自營比拼多多貴,采銷核對后表示京東價格會在拼多多基礎上打九折。相比其他平臺,京東在比價中頗為高調,小紅書帖子顯示雙11期間京東3C工區部分工位貼了“3C數碼比價專席”標識和“不懼比價”標語;10月30日京東公眾號推文標題強調“又好又便宜的11.11只在京東!”,一個“只”字體現疊加價格優勢的信心。
有商家直言,天貓、京東、抖音電商三足鼎立,哪邊也不能得罪。“現在平臺自掏腰包做活動,只要不破價,其他平臺不來找,我們是樂意的。”他說,“現在平臺也算是出錢了,之前只吞不出。”
作者:杏耀注冊登錄測速平臺
新聞資訊 News
- 醫生坦白局:降薪背后的困境與堅...11-15
- 閉店率高達80%,盤點2025餐飲四...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 為什么我們比10年前更痛苦了?11-15

